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出自《道德经》第一章。这一句的意思不难理解,存在争议最多的是它的断句方式。
主流的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本意是边界,边境,在这里有人解释为表面,皮毛,还有人解释为端倪,就是线索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在道德经中,无是无形的规律,有是有形的物质。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希望弄懂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然而,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去观察所有可见的现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意思就是,人类从物质中观察现象,摸索其中的规律,探究规律中的奥妙。这样就可以逐渐认识世界。
另一种断句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翻译为“要常从无欲中去观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欲中去体察道的端倪。“。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是采用第二种断句方法,因此这种断句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追随。
然而,第一种断句还是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道德经一直提倡无欲,欲望会蒙蔽人的理智,涤除欲望才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所以不会主张常有欲。有人解释为“常无欲可以看到规律,常有欲只能看到细节”,单看这一句似乎能够说通。然而在《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中说“见小曰明”,意思是能看到细节是有智慧,而一个有智慧的人不可能是“常有欲”的。
第二,这句的下一句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是无和有,而不是无欲和有欲。
第三,第一种断句更加符合行文的规律。这一章为道德经开篇,前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给出了道与名的概念。第二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给出了无和有的概念。道,名,无,有这四个概念是道德经哲学理论的基础。接下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说明无和有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随后说明无和有同出于道,是解开世界奥秘的大门。这样作为全书开篇有力又流畅。如果中间插入一句对“无欲和有欲”的讨论就显得突兀。
正是考虑到以上三点,所以现在比较认可的是第一种断句。
那么帛书版《道德经》采用第二种断句又怎么解释呢?道德经成书于公元前年,帛书是在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三号墓主是利苍之子利豨,亡于公元前年的西汉初年,与老子相隔余年,虽然后来又出土了先秦年代的郭店楚简本《道德经》,但后者仅有余字。因此帛书版为目前年代最早,最完整的《道德经》。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是,帛书本总体的权威性也不能超越世传的通行本,因为在某些重要细节上帛书本存在瑕疵:
首先,通行本《道德经》,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而帛书本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哪个更有道理呢?《道德经》有云,“失道而后德”,说明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自然流露。所以,道经应在德经之前,
其次,相比通行本,帛书本中多了很多“也”字,例如第一章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这些也字在通行本都是没有的。相对通行本而言,帛书本更像一个诵读本,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
正是由于帛书本存在这些重要的瑕疵,所以后人依然以通行本为权威。
这就是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是李书僮。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