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人物老子与道德经附带动画,值得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8/1/6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作品)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惘的心灵得到解脱,难怪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以他生花之笔加上幽默技巧,把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表现出来,现再以动画形式,使它更生动传神地重现观眾眼前。

(发行时间:年7月20日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动画作品《老子说》)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不仅教人表现柔弱、愚鲁,更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滤、自然……他的思想很难叫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里;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能看到了反面。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和韧性,在这个科学发达,物质丰裕的社会,人们对生活不但不能感到满足,反而觉得精神空虚和痛苦。

人物生平

老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字伯阳,谥号聃(音读:dān),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关于的老子出生地有多种说法,包括河南鹿邑说、安徽涡阳说。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

老聃长寿,一百零一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文学思想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政治思想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老子故事孔子问礼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

文化遗产: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经典语录: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4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5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







































中科白癜风国庆专家会诊
长沙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