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的道德经》
第五章(道性篇)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天地是没有偏爱某种事物的仁慈之心的,它看待万物就象看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圣人也是没有偏爱之心的,它看待百姓就像看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天地之间运化的状态,就象鼓风的器具一样,不使用的时候,虽然看着里面是空的,但实质上里面还是有物的,使用起来以后,鼓动的越多越快,风出的则越多。话说多了以后,就没有变数了,不如适可而止。一、分段译文及解析: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1)刍狗。(1)刍狗:古代祭祀用的草狗译文:天地是没有偏爱某种事物的仁慈之心的,它看待万物就象看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解析:天地是没有狭隘之心的,它并不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厌恶而去影响万物,它不会干涉万物的自然生长变化规律,它看待万物是非常客观的,就像看待人们祭祀用的草狗一样,任其随着自然而变化。也正是不以自我的喜好干涉万物,万物才可以以最顺应自然规律的状态而生生化化。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译文:圣人也是没有偏爱之心的,它看待百姓就像看待人们祭祀用的草狗一样。解析:圣人是顺应天地自然修炼自己的人,所以是遵从天道的,他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不干涉百姓的自然生活,这样百姓才真正的安居乐业,顺天则昌。3、天地之间,其犹(1)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1)橐龠:古代用在炉灶上,向炉内鼓风的器具。译文:天地之间运化的状态,就象鼓风的器具一样,不使用的时候,虽然看着里面是空的,但实质上里面还是有物的,使用起来以后,鼓动的越多越快,风出的则越多。解译:天地间的运化状态是自然而然的,是道的自然体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天地间的特性又象橐龠一样,如果以外力不断地鼓动它,它就会出现不断的变化,事物就不能自然的生息,以至于破坏了自然规律。4、多言(1)数穷,不如守中。译文:说多了话以后,就没有变数了,不如适可而止。(1)数穷:没有变数了解译:当事物变得越细致、越具体的时候,它的变数就越少,就越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多言数穷。比如一个树木可以做成木板,木板可以做成筷子,筷子可以做成牙签,当树木做成木板时,还可以有很多用处,做家具、做围栏、做包装箱等等,但是当木板做成无数个牙签后,用处就很少了,也只能用它来剔牙了。在这段中的意思是顺应天道的人(主要是指圣人、王等行天道者),不能象鼓动橐龠一样,使社会产生动荡,致使百姓产生了爱恨情仇的具体利益相关体,其结果就是百姓不能顺天道而安然的生活。那么在这个情况下,还不如守在天道自然的状态中,不干扰社会的自然规律,百姓安居乐业,顺天则昌,这就是不如守中。如果从具体的修炼角度来讲,就是使自己的身体与道相合,不忘为,不贪求,不要为了追求自我的私利而强制身体达到某种状态,以至于扰乱了身体的自然秩序。二、运用法门:
本章的运用分两个方面,一是合于天道做事的人,要客观的全面的看待事物,不以自我的喜好、私心去影响、改变事物,要守在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之中;二是修炼的人要守在道的状态之中,顺应自然修炼自己,不以自我的贪求,而改变身体合于道的自然状态。
01
元亲荟简介:
这是一个源于责任高于责任,以国家意志为意志,有着共同理念、愿景和价值观的命运共同体,立愿传承经典,倡导并践行“责任与使命”,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为初心的爱国教育平台。元亲荟:让世界因我而美丽!02
元亲荟宗旨:
传承中华经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为初心不改!元亲荟愿景:世界大同一家亲
元亲荟使命:弘扬中华文化,缔造世界大同
元亲荟口号:中国梦!元亲梦!
END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5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