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智慧33自知之明,才能自胜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7/9/6

摘要:

人贵有自知之明,先从内“自知”,再到外“知人”,对于天下便通达贤明!

《道德经》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直译

能识人者是有智慧的人,能自知者明白的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欲望者强大。知足不贪的人富有,在工作职责内坚强行动者才能达成志向。不违背大道的人才能长久在位,身死而精神风范永存的人才是永垂不朽。

对比

第三十三章是三十二章有关守道而“自宾、自均、自止”思想的延伸发展,特别是对自止(知止)思想进行了充分的发挥。自知自止是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侯王要想守道,就得“知人”善任,要想知人,先要自知、自胜、自足、自强的条件下守道(自所,不失其所者)、自知、自胜、自足、自强、自所是知人、胜人的前提。本章与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相比比,重在提出遵守道德规范自我克制才能在管治边界内努力实行自己的主张,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一个人倘若能格物知致正心诚意修身,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真正省视自己优缺点、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才能在守道的前提下健康生活,道德风范才能长存。“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在本章里,老子极力主张“死而不亡”,精神不朽,才是真正的长寿。

引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知面不知心,能真正认识了解看透一个人很不容易,这需要真正的识人智慧;一个人要能真正了解自己也很不容易,因为人生活现实世界中,有生老病死的折磨,有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纠缠,如果处于顺境不骄傲自满,处于逆境也不悲观失望,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才能算是一个超越低级趣味能够克服欲望束缚的聪明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通过进行暴力、镇压、侵略等行动确实是强大的力量,如果夺取天下还对外作战,如果不是为了百姓利益,就有违背大道的方向,就可能得到暴力的报应。因此,真正强大者是能战胜自己的弱点,战胜自我欲望的人才算真正的强者,因为清静无为、安静守法者,才能放弃我执,放弃到处呈强而对内对外无尽无情掠夺的心态,慎守自己的权力边界而让百姓自强自立、自主自为、生生不息者,才能与百姓一体,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指的是知足常乐,知足者是天下最富有的人,因为知足者知止,不会越过道德、行为、职业边界去争夺过分的权位名利。相反,如果在职责范围内,则勤勤恳恳、坚持不懈、努力推行自己主张者,才是有志者。有志者事竞成,在于有志者认准目标,聚焦于目标,日夜想着目标,才能激发内在的精神,才能发挥内在的能量,因此成功属于那些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指的是无论知人知己胜人胜己,都是在大道的规范内进行,其言行不离大道,其心思不离大道,才能保持基业长青,才能身后保持道德风范,形成的文化、制度、规范等传统长久不衰,只有这样得道者,才算真正与天地同寿的长寿者。

对策国家

于国家,立国为民,如果想长治久安,就得“不失其所”,即要按大道的原则办事。管治者要管理好国家,就得进行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知人善任与按制度考核、提拨干部相结合。知人的前提是自知,自知的前提是自胜、知止、知所,因为提拨干部的标准或者参考点,是提拨者自身,如果自身正,则提拨的干部就会正,如果自身不正,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因此,立国是否为民,则是考察一国是否合乎大道国体的政体的基本标准。在现代国家,百姓提供了税赋,干部在理论上是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是公仆。如果国家政权受权力异化,就会走向立国的反面。因此,老子反复提醒,知人善任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自知,如何知道自己内心存在的各种私欲对国家利益的潜在的侵扰。因此,老子要求“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减少管治者对本身利益追求导致的苛捐杂税繁重下的百姓苦难,防止因为苛政下百姓铤而走险以“取天下”,也要防止管治者自己为了自己的权力名望利益而发动侵略战争,或者在战争中以杀戮为乐。因此,依靠武力称霸天下者虽然强大,但能够克制私欲战胜自己的贪欲者,这样的管治者才是真正的“大英雄”。这样的大英雄尊重客观规律、以理解大道理、以彻悟宇宙人生真理为真正的荣华富贵并勇猛精进而于自己事业。这样的大英雄,由于不离大道,由于其所思所想所行所言与大道合一,因此他的生命和他的事业将永存,因为他活在人民的心中。

机构

于机构,在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自强上有效平衡。一个机构,无非是通过合同将大家聚集一起,为了盈利与公益的目的,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进行分工与协作。人聚在一起,一是可以通过合作生产更大的收益,但生产的收益与分配的收益间可能存在国家利益(税收)、企业利益(利润)、个体利益(工薪)、社会利益(公益)间的不平衡。因此,机构第一个任务是如何知人,让各人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做出其最大的贡献,要充分知人。知人的前提又是企业家如何明确自己的经营目标,如何战胜自己为了利润目标可能在税收、劳动者工资和社会公益上犯下的失误。一个机构一旦产生就是社会公器,不是私人的事业,无能是名还是利,都要知足,都不能偏离大道的规范,机构的利益才能细水长流,才能在相关制度法律规范约束下持续成长。

个体

于个体,既要知人,更要自知;既要胜人,更要自胜;既要知足,更要自强。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如何请人帮助和如何帮助别人,先要自知,如果没有自知之明,就很难实现让别人帮助的愿望,也可能超过能力帮助不了别人。胜人可能是知识、力气、技巧等,但一个人要自知,先要胜己,要先战胜自己的欲望,让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真正做好自己的主人,才能知足知止,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不会偏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才会给世人留下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

责任编辑

孙玉红

审核

李锦鹏

文章来源

李国旺先生博客年07月07日

原标题:《道德经》行为金融解析之33:自知者明

新国学:智本讲堂

版权归属李国旺先生,转载请注明“新国学智本讲堂”,感谢







































丹芪胶囊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