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54
逸尘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不仁:无所偏爱。
刍狗:刍(chu),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用毕多弃之,比喻轻贱。
橐籥(tuoyue):古代的一种风箱。
数穷:数,速也。穷,尽也。
守中:中,虚也。持守中虚,澄心静虑。
天地是无所偏爱的,把万物全部当作祭祀时扎的草狗。圣人效法天地,也无所偏爱,把百姓当作祭祀的草狗。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空虚而风无尽,越拉动它,风就越多。多言的人,很快就到处碰壁,寸步难行。还不如持守虚静,以澄其心。
此言天地之道,以无心而成物。圣人之道,以忘言而体玄也。
仁,好生爱物之心。刍狗,乃缚刍为狗,以用祭祀者。且天地圣人,皆有好生爱物之仁。而今言不仁者,谓天地虽是生育万物,不是有心要生。盖由一气当生,不得不生。故虽生而不有。譬如刍狗,本无用之物。而祭者当用,不得不用。虽用而本非有也。故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一章说明天地之道,是凭借无心而成就万物,圣人之道,是忘记言辞而体现玄妙之机。
“仁”指善待万物生灵的心。“刍狗”,是草扎成的用来祭祀的狗。天地圣人都有好生爱物的仁心,现在说它不仁,是说天地生万物,不是有心要生,万物只是天地之气运行的必然产物,是不得不生的。所以说它虽生育却不占有。好比祭祀用的草扎成的狗,本来没有用处,只是在祭祀中必须要用,不得不用。虽然用了,却不是本应有的。所以才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鸣谢
本文作者:逸尘老师
校对编辑:净鸿
封图拍摄:快乐成长
总编辑:默尘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