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通了原创功能,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在文末发言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建议!
《道德经》原文、注音本、注释本可在菜单栏中阅读,如需其他版本,请留下邮箱及版本名称,力之所及,必及时奉阅!
翠潴芙蕖薄水涯
儒冠道服僧袈裟
红花白藕青荷叶
三教原来是一家
本打算讲《论语》的,犹豫了许久,终于决定录制这部《道德经》,一方面是以前觉得大家俗务太多,玄学知而难用,徒增伤感,或入歧途,耽于权谋;另一方面则是比较喜欢,总怕出现纰漏,关心则乱,反不如其他经典那么放得开,所以注释的稿子也是一再删改,却总未布公。前时完成了《精旨》第四稿,注释删至千字出头,方觉得差不多了,才启开口之念,然而讲稿毕竟都是匆忙整理,多有疏失之处,还望诸君指正!
《道德经》,原名《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至西汉,有题名为河上公的《老子章句》出现,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因而得名“道德经”。经书内容广博,近者修身治国,远者宇宙终始,各方面都有所涉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认为作者为老子,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士,姓李,名耳,字聃,或称字伯阳。传说老子之母为玄妙玉女,一日见天降玄黄,气如弹丸,吞入口中,因而有孕,怀胎八十一载,在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老子,老子降生,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因而指李为姓,指耳为名。老子曾任周国的守藏史,为孔子讲解过礼学,后见周室衰微,于是西出函关。传说函谷关的令尹喜善于观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有道是:
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
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尹喜既知有圣人当过,便提前率人守候,果然得见老子,在他的请求之下,老子留下五千言,然后飘然远逝,不知所踪。
另有说法,言老子为老莱子或周太史儋,老莱子是与老子同时的一位隐士,周太史儋则在秦献公时期。两说不显。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代表著作,对刑名家、法家等后起流派也有重要影响。西汉初年,秦楚甫定,需要修养生息,于是以出现了以《老子》和《黄帝四经》为宗典的黄老学派,得到主政者的采纳,文景之治卓有成效,此后历次朝代更迭之时,新朝多用其说,用以安抚百姓。另一方面,东汉末年,道教在各地兴起,蜀中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为教典,并作《老子想尔注》,将经书宗教化,此后道教兴盛,与儒、释并称,成为中华文化的三大基础思想之一。
历来《道德经》的注本、译本都非常多,现主要推荐三种,分别是在下注释的《道德精旨》(见菜单栏)、旧题西汉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宋朝范应元的《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另外,韩非的《解老》《喻老》(见《韩非子》)、汉朝严遵的《老子指归》、三国魏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有唐成玄英的《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影响力都很大。以上这些比较适合有基础者,对于无基础者,建议原文直读,或选择中华书局传统普及本,仅带简略翻译,免生成见,有误深究。
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庄蒙栩栩,申害卑卑。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喜马拉雅FM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