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上一章最后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治什么?关尹子会问,后来者仍然会问,试看老子如何回答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德经》第四章老子不急于回答,而先从宇宙的根本处入手谈起,我们先看三个字的本意。
1、冲:甲骨文(河川)(中,核心),表示处于河心位置受水流反复激刷。
2、盈:甲骨文(两个人)(益,“溢”),表示两人进入浴缸后,缸内的水满出。
3、渊:甲骨文像四岸之内有川流的积水(“川”),表示川流冲积的深潭。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道的动是一种“冲”的运动方式,有进有退,有升有降,有膨胀,有坍缩,古人用阴降阳升来表述。又因“不盈”就是说虽呈现循环往复的运动模式,但运动的能量并无一丝损耗,所以道的动也是永不衰竭的。这句话稍微展开一下说,便于理解全文,当它升的时候就蕴含了降,降的时候也蕴含升,那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虚空这个无限大的容器中,能量是无法溢出的,这一下子就好理解了。如果你此刻闭上双眼联想一下,生中有死,死中有生,或许你一下就悟了生死。
渊兮,似万物之宗。
我们现在可直观地看到太空中的星系就如一个漩涡,幽深并旋转着,每一个星系上还有更大一级,层级虽有无数但它们运行却相同。如深潭洄水,渊深暗涌,万物的产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第一章说:"有,名万物之母,”假设我们把道用圆来表示,有就是圆具其中的一点,圣人说无极生太极,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中生有。一动分阴阳,成四象,宇宙万物便诞生了,所以是同宗同母的,都是从“一”这里幻化出来的。为了行文理解方便,我把最后二句放在此处一并讲。
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虽然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飞禽鸟兽都是它变化出来的,但它的本体却湛然不动,但同时也有包含了动的势能。这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不异空,空不异有。老子言、“似若存”,这种特质可再次理解为道能创造出生生不竭的能量,并且还守恒,它发出来多少,还能无损收回来多少。行文至此大家不免会问是谁产生了“一”的?即是被称为宇宙起源第一推动力的问题,老子说我不知道,只知道它在万物产生前就先存在了。西方说上帝是第一推动力并创造了万物。老子只认为是道创造了万物,推动万物的生灭也是自然而然的无心之作。明白了以上这些道理后,下面文字就容易理解了。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道德经》第四章这段文字在五十六章里也有,那是针对人来说的,这里是从道的层面来谈的,在这里明白了后,等读到那章的时候,对应人事也就能一下明了。
挫其锐,解其纷。
锐为聚,纷为散,聚到极处必散,散到极处必聚,有散必有聚,聚中有散,散中有聚。
譬如说有时众说纷纭,有时万众一心。
以上两点是道的动用,遵循了“冲和”的规律作用。
和其光,同其尘。
道的动,产生能量以光的形式传递。
道的静,能量递减以尘的形式回归。
光比作能量,能量可转化为物质;
尘比作物质,物质可转化为能量。
以上两点都是同一“渊宗”而出,同出而异名,所以究竟来说万物是无分别的。也可理解为道无处不在,在光芒辉耀中有道,在卑微尘埃里也有道。
所以道之治能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一切如梦幻泡影,同归一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湛然不动的本体。
第五章
大道有如此之妙用,我要如何效法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在道的层面是无善无恶,当然就不仁,万物生灭是随缘聚散。刍狗是假狗,人亦是假人,也是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所以才有修炼成真人一说,想一想也是,我是谁?还真不知,一切名号皆假借,实有的身体也是暂住一段。各位看到这个地方好好的掩卷沉思一下,也许能破我执,不能破,摇动一下,起个疑情也可得妙用。
圣人是与天地合其德的,自然效法天地,在此又猛醒一下,不要认为只有圣人才资格去效法天地,我们也应有效法天地的心,只是如何能效法多少的问题?要达到与天合一,就要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还好圣人以经替我们仰观天象,俯察大地,格过物了,我们读他们的经典是条捷径,只须依经义诚意正心去修行就对了。我们接下来再看看,天地又是怎样地无善恶而作呢?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德经》第五章橐龠是风箱,风箱内空体积无变化,动而鼓风,一进一退,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出,你用来打铁或做饭,治作什么它不管。天地犹如大风箱,冲气而动,在一升一降之间运转不息,任万物自生自灭。明白了这个天地的运作模式后,老子又告诉我们一大修行法门。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言语于道而言,皆是戏论,非常名。古希伯来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用语言名相去悟道,是证悟不到的。天地无心而生万物,所以人也要做到,物来则应,物去不留的境界。但唯有守中才能应对自如,守中也是守一,守中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说得道之人似水,随圆就方,如此才可入道。
《道德经》解行第三章
《道德经》解行第二章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解行第一讲“说在前面的话”
连山书童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