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知识科普道德经的海外译介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9/13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00829/8162288.html

道德经

海外译介

Hi好久不见~今天的主题是《道德经》在海外(以法国为例)的译介。想必大家对《道德经》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里我们跳过文本介绍,直接进入正题

01

翻译史概况梳理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道德经》各语种翻译(如英语、法语、德语等)在欧洲经历的历史有很大的共性,大体上是一致的。在阶段划分上,有三个和四个时期的不同说法,我更倾向于四个时期的划分方式,理由在之后会提到。

具体到法文翻译史来看,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有限,并没有十分完整的阶段性整理,所以我把一些文献中出现的相关信息整合到以下总体翻译史里,并在每个阶段举例有代表性的译家和译作,没有单列出法译版。

《道德经》在海外的译介经历了以西方在中国的传教士为译介主体,并呈现宗教特色的萌芽时期;然后经历了兼有传教士和学者双重身份的编译者为译介主体,并呈现宗教和文化双重特色的发展时期;再经历了西方汉学家以及精通外文的中国学者为译介主体,并呈现“借鉴、现实和拿来主义”特色的繁荣时期;最后经历了以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联合为译介主体,试图展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原创思想和精神智慧为宗旨和特色的成熟时期。

02

具体时期划分

01

萌芽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40年代

先秦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学术流派都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则是道家的代表性著作,在这些流派中,毫无疑问儒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17世纪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向欧洲介绍了中国人信奉的三种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为达到传播基督教目的,利玛窦建议采取“合儒”策略,大肆打压后两者。以此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对道家思想本质不求甚解,混淆了哲学“道家”与宗教“道教”的概念,丑化老子形象,致使老子及其作品在西方被长久忽略。虽早在唐朝,玄奘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播到印度等国;但《道德经》在18世纪60年代才受到西方学界的重视,并尝试进行编译出版。

·《道德经》(《老子》)一书的最早欧译本,约于年出现,其拉丁文译稿还存在伦敦的印度事务局,可能是耶稣会士的手笔。

·曾在中国传教、后在梵蒂冈传信部任职的傅圣泽约于年完成了拉丁文和法文合译稿《道德经评注》。

·年,法国汉学家雷慕莎(AbelRemusat)出版满语本《太上感应篇》的法文译本(Lelivredesré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