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问道老子第四十九集士不可以不弘毅下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10/27
第四十九章原文

校对说明

①傅奕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及其他各通行本皆作“圣人无常心”。帛书乙本作“恒无心”(甲本缺文),按全章之义,显然是“无恒心”的误倒,帛书除个别例外,“常”皆作“恒”。景龙碑、敦煌乙本、顾欢本皆无“常”字,显然是抄漏了。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庋藏重阳子手抄本,作“圣人常无心”。注云:“老子以无为万物之宗,以无心为万德之主。”今从青城山版本,以“无心”而意义更近。

②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及其他通行本皆作此。范应元本、帛书甲本和乙本、吴澄本、朱元璋本及《御览》引皆作“以百姓之心为心”。若以语法求之,则此“之”字不可少,但此一据,不足为凭,故从通行本。

③两个“德”字,傅奕本、严遵本、强思齐引成玄英疏、李荣注和景龙碑皆作“得”。帛书乙本(甲本缺文)、河上公本、王弼本及其他通行本皆作“德”。

傅奕本、严遵本、唐玄宗《御注》本、范应元本、释德清本“德善”、“德信”下皆有“矣”字。河上公本、王弼本、纪昀说王弼本有的刻本也有两个“矣”字。帛书“矣”作“也”。李道纯说:“‘德善’、‘德信’下,或加‘矣’字者,非。”

④傅奕本、范应元本、王弼本皆作“歙歙”,帛书本作“翕”,河上公本、御注本作“惵惵”,刘师培曰:“‘惵惵’即‘歙歙’之异文。”伪河上公本作“怵怵”,有的亦作“淡淡”。

⑤傅奕本、范应元本、帛书甲本和乙本“歙”下皆有“焉”。河上公本、王弼本皆无。

⑥傅奕本“浑其心”作“浑浑焉”,今据帛书及通行本。

⑦王弼本缺此句,其他各本皆有。蒋锡昌云:浙局王本《老子》后附《老子校勘记》云:“阁本、毕本、黎本并有‘百姓皆注其耳目’一句,据注‘各用聪明’,释文‘注,之树反’,知王弼本实有此句。”据补入。

⑧大多数版本皆作“孩之”,傅奕本作“咳之”。

以下为节选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也正是效法天地无心于万物,以临莅天下。所以,圣人常无心,所以能无意无念,无为无欲,不倚于一物;湛然虚明,寂然不动,以应无穷,而皆自得于性。圣人自然是无私心、无我心,更无好恶之心、爱憎之心、是非之心、利害之心。这正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于万物无私有。

。。。。。。

这里所谓的善是什么呢?善就是,天之所赋,人之所受,能全而不失,这个就是善。在内来说,就是咱们的身心,对外来说,就是咱们的家国天下。皆能全其理,而不偏不倚。能尽其事,而无过不及。也就是儒家讲的“执其两端,而用中于民”,也就是《大学》中讲的“止于至善”的这个至善。所以,“善者吾善之”,这个我们非常容易理解。而不善者呢?也就是佛家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善者。“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就是不善。您看,儒释道讲的还是一路的。

。。。。。。

这是,给大家讲的第一条道理,人本来没有善与不善,而最终的善与不善,其实是取决于怎么用。也就是王弼讲的:“各因其用,则善不失也。”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特性,决定他的是如何来用,所以,用的好,每个人都是善。用不好,什么特性也都是不善的。所以,不是行为乖乖的,说话稳稳的就一定是好人,也许他是一个笨蛋呢?

。。。。。。

信是什么呢?这里没有确切的给我们一个对象,也就是所谓的信,是信什么呢?是哪方面呢?到底信什么东西呢?是信仰吗?是迷信吗?还是相信?还是诚信?还是笃信?其实都是,也都不是。比如说,他是不是指的人的诚信呢?那么不信,就是不诚信,就是伪装。当然,你这么说也可以。但是这个地方,祖师的确他只用了信,他没有用诚。所以,这个信到底是指的一种什么东西呢?实际上是指的人的一种相对的观念。就是说,实际上在人们的观念中,有很多的想法,这个想法导致了什么呢?就导致了心动,或者说,就是前面祖师讲的“百姓心”,就是胡思乱想的心,也就是我们修行者所谓的尘心,嘈杂的心,不纯的心。总之,就是不清净,不纯真,就是有染著。信就是,无杂,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一尘不染。

。。。。。。

丨您可以丨1通过赞赏支持公益栏目《问道老子》▼点击本文最下方“喜欢作者”,支持圣道公益国学▼2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本栏目全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