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
本章观察了我执的种种过患,并指出我执源于对大道的无明。讲解分三:一、观察我执的过患;二、无我是大道实相;三、本章摄要。
一、观察我执的过患
01.以我执护己伏外之过患
观察护己之过患
持,是“执持”的意思;盈,“加满”的意思;“之”是“我”的意思;“不如其已”这句话中的“其”,是“持而盈之”这件事,“已”是“停止”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心里执持一个本来不存在的“自我”,不停地去维护、满足、壮大、充盈这个“自我”,使自己的名声、地位、财富、眷属等不断增上,还不如放下“自我”来得自在与快乐。
举个例子来说,若手里捧着一只水盆,并不停地往盆里加水,为了维持这个盆子里面的水不溢出,需要很费力。若放下这个盆子,就会很轻松自在。
同样的道理,人因为不悟道德真理,生下来就觉得有一个“自我”存在,为了维护这个“自我”,吃尽了各种苦头。
例如,童年时代上各种学校,为了使得“自己”成绩好,费尽了各种心机;特别是为了上好的学校,家长与孩子都是备受折磨;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以为可以轻松了,但内心维护“自我”的习气不会无缘无故消失的,还是得为了“自我”的需要不停地奋斗。人生就是这样,无论怎样兴旺发达,只要“我”的错觉没有灭除,为了维护自我的奋斗就不会停止。
所以,老子在这里帮助我们观察,若“我执”没有被灭除,就会一直有一个“我”的错觉在心里存在;只要这个错觉存在,而且又不知道这是错觉,就会一直为了自我而奋斗。所以,人的一生一定是很疲倦的。
与其这样执持虚假的自我,为了维护、壮大这个虚假的自我而奋斗,还不如闻思修道德真理,去除有“我”存在的错觉。
观察征服外境之过患
“揣(zhuī)”原意是指用锤子捶打铁器使之更加锋利,“锐”就是“使之锐利、锋利”的意思。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意思是:就像用锤子捶打铁器使之变得锋利,这个锋利的刀口在砍伐他物时反而容易遭到损伤一样,不断锻炼自己战胜外境、战胜怨敌的能力,这样不断与外境斗争,反而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
古语也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精通拳术的人常常会被人打死,而不会拳术的人一般不容易有此遭遇;精通游泳的人也常常会被淹死,而不会游泳的人则不容易有这种命难。这是因为精通拳术的人往往不回避与人打架,甚至因为拳术精湛而故意滋事打架;精通游泳就会不回避下水,结果“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倒是不会拳术的人知道自己打架不行,就刻意避免与人打架;不会游泳的知道自己不会游泳,就刻意避免下水,结果这些人反而不容易被打死或被淹死。
憨山大师《劝世歌》中也说:“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弓箭的弩越坚硬越容易被拉断,钢刀的口最容易遭到破坏;同样,一个喜好与人争斗的人,自己的内心也一定是伤痕累累,在争斗中会很快失去金钱、地位、名声甚至生命等等。
人为什么会与外境争斗呢?也是为了维护“自我”,不想让“自我”的存在以及壮大受到阻扰。有“我执”的人,一旦发现“自我”的存在与壮大有某种阻力,一般都会毫不留情地与制造阻力的人做斗争。斗争的结果就是内心凄苦,而且终有一天会败掉;在轮回的斗争中,永远没有赢家。
02.以我执守护财位之过患
以“我执”守财终将失败
这句话的意思是:金玉这些珍宝即便充满自己的厅堂,最后也不能守住。“莫之能守”是“莫能守之”的倒装句。
老子为什么说即便“金玉满堂”,最后一定“莫之能守”呢?这是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在几十年的生命结束后,自己最珍爱的身体都守不住,外在的金银财宝就更没有办法守住了。
有些人在接近死亡时,妻子儿女、兄弟姐妹等就会逼着自己留遗嘱,把财产分掉。不要以为财产留给子孙是一种安慰,这种想法其实只是自己被“我执”愚弄而有的错觉。在分遗产的时候,子孙很少会为父母的离世难过,而只会为自己分得的财产多少而计较;他们或许也会流几滴眼泪,但很快就会把父母忘得干干净净,心中唯一放着的都是自己的快乐与痛苦。
例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死亡时,给了一笔不菲的遗产给他的侄子,但他的侄子不但没有丝毫感恩之心,反而怨恨洛克菲勒把大笔的遗产投入了慈善事业,白白浪费钱财,却没有留给他,简直是脑袋不正常了。
有些人不要等到死亡时,财富就已经散去了。有些因为得了癌症等不治之症,为了医治疾病,几乎散尽一生积蓄;有些因为投资失误,致使自己转眼间一贫如洗;有些因为子孙败家,犯了官司或欠下赌债等,财富也转眼消失;有些因为违法犯纪,财产被法院没收了;有些因为吃喝嫖赌,而散尽财产;有些因为遭遇强盗,财产被抢夺一空;有些因为遭遇诈骗,财产被骗尽;有些因为遇到小偷,财产被偷掉了;有些因为火灾,家产被烧掉了;有些因为遇到水灾,财产被水冲走了;有些因为遇到地震,财产被破坏掉了。
总之,一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最后没有不离开自己的,最迟就是自己寿命终结之时,所以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但是世间之人因为“我执”的缘故,对财富都是很执著的,总是紧紧地抓住不放。因为内心很执著的缘故,失去时,就会非常痛苦。若不执著“自我”,看淡这些财物,那么在财物离开自己时,内心依然会快乐自在,不会像世间人那样哭哭啼啼。
以“我执”享受富贵而造作恶业
“富”是指有钱有财富,“贵”是指有地位、权利、名声等等,“骄”是指内心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遗”是指遗留,“咎”是指伤害他人的恶业。
带有“我执”的凡夫在自己有财有势、享受富贵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蔑视那些不如自己的人,遇到这些人内心就会生起傲慢、轻视;内心若存有对他人的傲慢与轻视,在与人接触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表露出来;表露出来时就会伤害他人,让他人对自己产生怨恨;这种怨恨积聚到一定程度,对自己就会构成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含义。
所以,人在享受富贵时,更要去对治“我执”,不能被“我执”所愚弄而轻视他人,自以为高人一等。自以为高人一等的认知,只是被内在分别心的魔王所控制而产生的错觉而已。
03.护持假我终将失败
我们内心所执持的“我”,如果真实存在,那么我们为之所受的一切痛苦、担心、恐惧、忧愁等等都是值得的;问题是,这个“我”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心的一个错觉,但我们却不知道这是错觉。
自己的身心与身心之外的一切,都是大道呈现出来的现象,所以佛经中说:“万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我们的分别心却将大道呈现出来的、本来平等的“一合相”分解得支离破碎,而且妄判高下。分别心这样分解与判别之后,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分解与判别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
分别心在大道呈现的一合相之上分判“我”和“非我”之后,“我”和“非我”的对立就好像真实存在了。但无论分别心如何认定“我”和“非我”的真实性,“我”和“非我”都改不了其虚妄的本质。
“我”的存在是需要分别心去“维护”的,分别心不去维护就似乎失去了“我”的存在感。为了获得“我”的存在感,分别心需要不停地执著,需要不停地“持而盈之”与“揣而锐之”。
获得“我”的存在感之后,就会在“我”之上有失败与成功的评判,若失败就会忧愁、苦恼,若成功就会傲慢、轻视他人,从而产生无量痛苦与烦恼;有了痛苦与烦恼就会造作很多伤害他人的恶业,从而导致后续的无量痛苦。
所以,护持“自我”是痛苦之源,是造恶之源,终将以痛苦和失败告终。这个结论成立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自我”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自心的一个错觉,维护虚假不实的东西,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二、无我是大道实相
01.句义解释
“功”是指“要实现的目标”,“遂”是指目标得以成办或实现,“身”是指分别心以“身”为界而执著的“我”,“退”是“退去、无有”的意思;“天”是指“大道”,因为大道如天空一般,故称为“天”;“天之道”中的“道”是“法则”的意思,“天之道”是指大道所具备的法则。
“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意思是指:一切事情的成功并没有一个实有的“自我”在推动,这是大道之上的法则。
有人将“功遂身退”解释成“事情做成功了,就要退位给别人”,这样解释完全错解了经文的本意,并与后面的“天之道”完全衔接不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不少人,事情做成功了,但并没有退位给别人,难道“天之道”在这些人这里失灵了吗?有失灵的时候,怎么能叫“天之道”呢?而且若自己能力强,可以利益很多人,为什么做成一件事之后非要退位呢?
所以,“功遂身退”应解释成“事情的成功,实相中并不是自己的功劳”。“我”在实相中都不存在,哪有什么“我的功劳”呢?
02.遣除疑问
有人疑问:“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是我一手策划的,中间也是按照我的计划在执行的,最后我策划的目标被实现了,怎么能说这件事不是我推动并成办的呢?”
答:这都是自心被分别所蒙蔽而产生的错觉。正当分别心在策划的时候,其实也只是分别心执著“我在策划”;所谓的中间“计划在执行”,也是分别心执著计划在执行;所谓的“目标实现”,其实也是分别心这样执著而已。分别心这样执著的时候,好像这一切没有任何问题,但当我们观察分别心遣余式的认知方式时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分别心自己如是执著而已,分别心耽著的这一切其实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分别心如何用力,就如何感受;分别心如何感受,其所知境就似乎如何存在。所以,分别心所了知的一切,其实都是它自己用力执著的结果;用力执著的方式不同,所知就不同。
刍狗上面到底有没有狗呢?稍微具备理智的人一定不会认为刍狗上有狗,但分别心耽著刍狗上有狗时,就好像有了狗存在一般。
电视屏幕上有没有人事物呢?没有。但分别心对电视屏幕上的像素耽著之后,就好像有了人事物。
梦中的事情是真还是假呢?当然是假的。但正在做梦的人却不以为梦境是假的,不但不认为是假的,还会认为是千真万确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依靠分别心的执著而形成的认知,在大道中都是不存在的。一件事做成之后,觉得“是我做成的”,这个认知就是分别心的执著形成的;既然是分别心执著形成的认知,必然是假的。因此,一件事成功并非“我”做成的;连“我”都不存在,怎么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呢?只是分别心执著“我在做某事”,于是某事就好像是“我”成办的了。
对此我们要细细观察。“我”只是分别心执著之后的虚妄认知,大道中是根本不存在什么“我”的;既然“我”都不存在,“我完成了某件事”的认知当然也是无稽之谈了。若能时时处处提起这样的“无我”正念,不执著“有我”,就能有机会与大道相应了。
03.无我才能离苦
我们需要细细地在自心之上观察,“维护自我”与“对治我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
维护自我,持而盈之,是一切凡夫所走的路。他们所思所想、所言所为,无非都是为了“自我”。而细细观察所谓的“自我”,其实只是分别心的执著而形成的错觉。所以,凡夫所行走的路是悲哀的路,是痛苦的路,因为他们时时刻刻捍卫的“我”根本不存在,只是错觉而已。维护一个错觉,不仅很累,而且会越来越痛苦。
对治“我执”,消除有“我”的错觉,是声闻、缘觉与菩萨这三乘圣人所行走的路。这是一条与大道相应、与真理相应的离苦得乐之路,因为大道之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我”。
圣人不仅在座上观修“无我”,座下也时时处处观修“无我”真谛;不仅功遂不执我,功亏也不执我;不仅事情结束后无我,开始时也无我,中间进展时也无我。这样时时处处安住于“无我”之中,体验大道的空有不二,自然就得到涅槃大乐。
三、本章摄要
分别心执著有“我”存在是一切痛苦的源头。执著有“我”,就会不停地维护自我,这样一来就会很疲惫;如果修行无“我”,让分别念认识到无“我”真谛,内心就会轻松自在。这就是“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意思。
为了维护自我,就会不断想方设法强大自我,并且不断与外境的一些对己不利的人事物做斗争。常常斗争,并不能保证每次斗争都能赢,总有一次会失败的,失败时就会很痛苦。这就是“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意思。
为了维护自我,必然会想方设法积聚很多财富,但这些积聚的财富终将远离自己而去,最迟就是自己寿命终结时,早则在即生中就会因各种原因而离去,这就是“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意思。
只要有“我执”,在富贵时必然会轻视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因为内心轻视之故,必然会造下伤害他人的恶业;因为造作了恶业之故,自己将来必定会承受痛苦。所以,以“我执”享受世人所艳羡的富贵,也必然会堕落下去。这就是“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的意思。
这一切痛苦都是因为分别心住于对大道的无明之中,对无我真相不了知而导致的结果。大道是无我的,若与大道相应,“我执”就会消尽。
“证悟大道”与“我执”这两者,在一个人的心中是不能并存的,就像在一个地点,光明与黑暗不能并存一样。“证悟大道”就必然不会有“我执”,有“我执”就必然没有“证悟大道”。
多闻DUOWEN聚高士以为先贤传经典
汇鸿儒以为精神筑家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