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漫谈
灵宝市函谷关镇初级中学八一班李鑫睿辅导教师:张飞飞人们常说,糊涂成不了大事,《道德经》里却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我听说过一个关于楚庄王的故事。一天,楚庄王请大臣们喝酒,忽然一阵大风袭来,将蜡烛吹灭了。这时,有个武将因为喝醉了酒调戏楚庄王的爱妃,那个爱妃一气之下把那个人的官帽扯掉。蜡烛还没来得及点上,那个爱妃就向楚庄王告状。楚庄王灵机一动,高声宣布:"今天我们君臣共饮,各位不拘于礼节,都摘去帽樱,喝个痛快。”楚庄王因顾及那人的面子,下令大臣们都把帽子扔在地上。这样,蜡烛点亮后也不只是谁失礼了。几年后,楚、晋两国的战争中,有个人总是冲锋在前,还救了楚庄王一次。原来,此人就是当年调戏楚庄王爱妃的人。因为楚庄王顾及了他的脸面,没有让他当众出丑,所以他心存感激,才誓死效忠于楚庄王。
读了小故事后,我豁然开朗。原来《道德经》里的“愚”和“拙”并不是指“糊涂”,它指的是一种洒脱,一种宽容,一种财富,一种胸怀,一种美德。有时候,糊涂一点,不一定成不了大事,甚至有可能达到更完美的结局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比如同学之间有了一点小摩擦,不一定非要争个高下对错,难得糊涂,以宽容之心待之,把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写在沙子上,让它随风而去,没有了怨恨,自然就快乐了。
《道德经》启示的核心是”平衡”。它一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道是自然规律,是人类所不能及的,人类只能顺从它,遵循它,这是道的力量,是上帝的力量,也是道和上帝在用心所做的事情。下篇“德”,是人类要做的事情,人类要遵守的法则,人类应该具有的美德。
“道”教我们的是顺其自然,“上善若水,无为而治”。而社会的和谐则来自于它的统一,不要进行人为的高低、好坏划分。反对英雄,反对个人崇拜,重视天的力量,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不尚贤,使民不争”。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本身没有坏人,也没有好坏之分,太阳照耀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个人同样受到上天的惠泽。
“德”讲的是美德,人的美德,国家的美德,民族的美德。《道德经》教给我们的第一个美德就是“超脱”:从困难中超脱,也从物质世界中超脱出来。
在我们做事遇到困难时,先要想一想是不是符合了“道”,如果不符合,我们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都是没有结果的。如果我们做的事符合了“道”,就一定会有更强大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完成。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最好的状态是把自己变成空心竹子的状态,水一样的状态。让周围的力量之水像穿过空心竹子一样流淌过我们,顺其自然。在“德”篇中,它拒绝一切的欺骗、花言巧语,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没有诚实就没有了一切,所有的“德”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之上。“德”篇还指出了人要保持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平衡,如“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的法则是利于万物而不加伤害;人的法则是奉献而不与人争夺。
《道德经》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这部国学经典将伴我的一生,让我终生受用!“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宜居之地”
美丽灵宝欢迎您来悟道交流
征稿启事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