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善良的基础。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父母养育我们成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天性良知。
读懂“孝”字,才读懂了人生,才能一生顺利。
何谓“孝道”?
《尔雅》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他根据“孝”的小篆字形,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角的形体,与“子”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老”与“子”合起就是“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密不可分。
“孝”字,就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上一代念念想着如何养育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祖先和社会有所交代;下一代念念想着如何背负父母,即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担在肩上,时时想着如何让父母生活得更快乐。
从“孝”字构成上,“孝”字本义是一个子女如何“善事父母”的道德观念。因而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01
爱护父母衣食无忧
孟子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从小到大,我们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父母不辞辛劳,也要给我们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
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境界的孝行。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如果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孝道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应尽力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各种要求,父母有事应代其劳作,使父母得以安乐、愉悦。
02
顺从父母尊重父母
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能做为儿子。
曾子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子,他的后代枝繁叶茂,曾氏家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孟子曾讲过曾参顺从父亲的故事:他奉养父亲不只体现在物质上。当父亲吃完饭后,询问曾子还有没有剩余的酒肉时,曾子必定回答说“有”。因为父亲这么问,一定是想要送给别人一份。
被孟子赞誉“大孝”的舜,更是将“孝”做到了极致。
哪怕得到了天下,得不到父母的欢心,舜也始终忧心重重。他的父亲顽固不化,后母凶悍暴虐,弟弟桀骜不驯,在舜不断努力下,终于孝心和诚心感化他们,一家人和睦相处......
大孝之人,终身都爱慕、尊重父母。
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要敬和爱,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对待父母不仅是物质供养,关键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发自内心的真挚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从人性上讲,父母不仅有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的物质需求,而且也有得到敬爱和尊重的精神需求。
03
孝顺父母好人好报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可为尧舜”。
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自然也是天赋的,人人生而具备。
孝顺的人,积极上进。为给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将对父母的爱化为前行的动力。
孝顺的人,有责任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有前途。
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你怎样对父母,子女也将怎样对你!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仅剩归途。
善待父母吧,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根过得不好,枝叶也不会繁茂,善待父母,就是给自己浇水施肥!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河北唐山有个做钢材生意的老板,工作需要经常出差。
他的老母亲七十多岁了,患有严重的小脑萎缩,儿子不在家里,不是打人就是骂人,谁的话也不听。
这个老板没办法,只得时时刻刻带着老母亲,需要爬楼梯去见客户,他便背着老母亲爬楼梯。
他的举动让客户感动不已:“凭你的这份孝心,我就愿意和你这样的人做生意!”于是,这位老板的生意越来越顺利。
?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孝敬父母,是为人子女者天大的事,不要等,不能等!
声明:图文章来源网络,若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