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弥粟珠,三宝由此出。
自从函关去,道德降真书。
我们都知道《道德经》是道教的核心经典和教义思想源头,也是道教徒必修的经典和功课,《道德经》中讲的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终极追求。作为教外人士可能或多或少听说过《道德经》,有些可能还有比较深的研究和认识,或者领悟,或者把《道德经》中的思想作为自己修身处世和人生价值观奉行的准则。那么,在分享《道德经》的思想和生活智慧的同时,我觉得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进行一定的了解,包括老子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老子,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又称为道祖,老君也是道教三清尊神中的道德天尊,是道观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老君,就是大道的化身,道经中讲,老君是元炁之祖宗,万教之祖宗,无极之主宰,天地之父母。道教早晚功课经中的《太清宝诰》中说老君是,“随方设教,历劫渡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老君在历代都有化身显化,老子就是老君的第十八次世化身,度人无数,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担任周朝守藏史馆长,史记称老子几百岁后不知去向。道经里面记载,在商朝阳甲年,老君自太清境分身化气,乘日精,驾九龙,化为五色流珠,寄胎于玄妙玉女腹中。玄妙玉女怀胎81年,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因此,玄妙玉女就给他取名字叫“老子”。因生在一棵李树下,故取李姓,老子生下就两耳非常大,故取名李耳。2、《道德经》中的主要思想老君哲学的中心观念就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的。天地万物究竟是怎么来的?其运行规律和兴衰存亡究竟是由谁在主宰?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世人想探索而又无法探索的问题。有的国家认为是上帝,有的国家认为是真主。但老君认为这个主宰者是无法名状的,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又是化育天地的母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这就是道的德性,所以道教要求众生效仿道的品性,大公无私,要求大家尊道贵德。“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塞于宇宙之中,人人都含有道性,人的天赋中就有修道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修道成仙。“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所以老君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非常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然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老君认为凡是清静、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道法自然”的观念,成为《道德经》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老君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君看到“有为”的祸害己经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君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因此,在老君哲学里,有一个重要政治思想主张,那就是“无为而治”。老君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君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过得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会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而不贪图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老君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历史上儒家孔圣人曾多次向老君问道,历史记载有四次会面。我们看看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是怎样的对话?孔圣人是怎么评价老君的?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君告诉孔子说:制订这些周礼的人,骨头都已经成灰了。何必如此执着于周礼呢?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他建议孔子,抛弃他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孔子、对于世人,都是没有好处的。孔子辞别老君,对弟子们感慨:“鸟,我知道其能飞;鱼,我知道其能游;兽,我知道其能走。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会飞的可以用弓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我今日见老子,就像龙一样!”世界各国名人对老君的评价,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美国学者蒲克明曾预言《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当年曾经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所以老君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目前中国典籍最受外国人喜欢的中国文化。三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