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明白道的人是不说的,为什么?王弼说“因自然也”。就是说一个真正懂得道的人,时时都守着道,践行道,道无言,作用于万物,永恒存在。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就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无声无形,永恒存在;天只按照道的法则运行,无言;地遵从天的法则运行,无言;道就是自然的存在,它有它的规律,它就是本来的样子,所以说懂道的人不多说,而是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每天动不动拿道说事,把道挂在嘴上的人,并非真正懂得道。王弼说他们“造事端也”。意思是总想把道讲给别人的人,并没有真正懂得道,只是把道说出来,是心有所图,妄加议论,引起事端罢了。那你会问,老子为啥写《道德经》?王弼为啥注老子?我们为啥要学习《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只是“强名之曰道”,勉强来说出来,让你明白道的存在,让人践行罢了。就其自然之理,道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要去按照道做事罢了。说出来的道并非真正的道,所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塞其兑,闭其门;就是堵塞住能引起欲望的口鼻眼耳等器官,别让外在的东西引发欲望,关闭欲望之门,这样就能不受欲望干扰,就能回归于内心,保持精神专注。挫其锐,解其纷;挫掉锐利的部分,消除锋芒,内敛低调;透过繁杂的表象看到本质,就能消解冲突,解决事端。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成语“和光同尘”的出处。意思是把光芒调和,不刻意显现出来,比如“不尚贤、不过难得之货”等,不刻意突出某一方面,比如你说美,丑就显出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同其尘,尘,指万物。你看我们总用俗世红尘来指大千世界。把自己与万物混同为一,融入万物之中。体悟道必然要落实到事上,践行道,才能体悟道。老子他说能做到以上就是懂得了“玄同”,达到了“玄同”的境界。一个厚德之人,必然能够“塞其兑,闭其门”,有此功夫,就能摒弃欲望,回归于内,清静无为。一个厚德之人,有“挫其锐,解其纷”的能力,不刻意以主观意念划分事物,能够化解纷扰,解决事端。一个厚德之人,有“和其光,同其尘”的包容,是内敛,是韬光养晦。他和万物和谐共生,合而为一。他的德符合于道,和道一致,故能融于道,混同万物。就是达到了“玄同”的境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达到“玄同”境界的人,没有人为的亲疏、利害、贵贱之分的观念,所以有开放的胸襟,和万物为一。他们超越于时间和空间,因循着道,在他眼里的万物,都是平等的,像万物之于道一样。这才是世间最尊贵的品德。本章重点:1.老子的玄同观: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2.无差别之心,所以没有俗世之人的局限,超越于俗世的人为判断和伦理观念,平等对待万物。没有什么能强加于他,所以最为天下所尊贵。
各位小伙伴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