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讲到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以静制动,保持内心平静,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不偏离大道。本章讲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xiá)谪(zhé)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④;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⑤。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⑥。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⑦。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⑧。
注释
①辙迹:车子在泥土的路上走过,车轮辗过留下的痕迹。
②瑕(xiá)谪(zhé):缺点,毛病。
③数:计算。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
④关楗(jiàn):关锁门户的器具。
⑤绳约:用绳子捆起来。
⑥袭:掩盖,隐藏,不露在外面。袭明:聪明不外露。
⑦资:凭借,借鉴。
⑧要妙:精深玄妙的道理。
译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走的人是不留下痕迹的,所以善行无迹;善于言说的人要言不烦,所以没有瑕疵,不被责备;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策一类的运算工具。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所以擅长做某些事的人,是不擅长做这些事人的老师;不擅长的人,又是这些擅长人的资源(可以反向借鉴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不尊重不珍惜那些有长于于自己的可以做老师的人,不爱惜不重视那些某些方面不长于自己的资源时,虽然看起来很有智慧,其实是进入迷途。这是道的精要奥妙。
解读
这一章旨在讲一个“善”字,即完美。真正的善就是顺道而行。因此对有道之人来说,天下没有可弃之物,也没有无用之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了“五善”,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这五善都是合乎大道的,人们只有达到上面所说的五善的境界,才能像庖丁解牛那样行动自如。
老子所说的“五善”,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种是善行。善于行动的人,绝不会留下任何对自己不利的迹象,这类人擅长把自己的行迹掩盖起来,以达到自己行动的目的。
第二种是善言。人们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而被别人抓住不放,成为别人非议自己的把柄。所以,善言者不是每逢说话都能滔滔不绝的人,而是说话时都能说到点子上且不被人抓住把柄的人。
第三种是善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善于心算,不需要借助任何计算工具就能准确无误地把结果计算出来。人类可以默记无形的事物的发展运作和各种变化,并且能从各种变化中找出适合自己生存的理想方式和状态。这种用心默识、默算的处世态度,正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老子无为的处世哲学。
第四种是善闭。对于善于封闭的人来说,是不需要利用锁和闩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封闭”,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封闭自己不求更新的意思,而是为了避免同类残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第五种是善结。什么是善结之人呢?就是不用绳索就能把人牢固地捆绑起来的人。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阐发“善结”,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以善结借指对事物的掌控能力。怎样才能获得这种掌控能力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依大道行事。
以上所举的“五善”正是老子高深智慧的具体反映,也是老子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
思考
在有智慧有修养有品德有境界的人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是应该被抛弃掉的。你说他没用,那是因为你没有看见他的用处。所以庄子后来也把道家的这种思想发扬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无用方为大用”。这世界上不都是这样吗?很多事情你认为它是无用,其实是你没有看见它的用处。又如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异曲同工之妙。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懂得规则规律的人,会看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没用的。所以无论是看似无用的事物还是不如自己的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真正的得道是善于汲取万物的能量,有些暂时看不见或是看不明白的事物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发挥出他的价值。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态,虚心学习,去包容更多的人和事,地低为海、人低为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