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写用《道德经》炼气脉,这个想法是今天早上萌生的。我的习惯是,每天早起写一篇文章,当天发出来,不论好歹不过夜。因为我的气脉不允许我过多用功,所以只能每天逼着自己早起。
不练自练虽然是好事,但是也挺烦人的,什么计划都被打乱了。
讲《道德经》儒生的本子漫山遍野都是,和尚的本子也有,这些都不是我这个公号的家伙事儿。我们是谈气脉为主,易占为辅的。
内丹家写的《道德经》注解,和气脉相关且比较丰富一点的有黄元吉的本子,其他还有一些不错的,如果列书单,我大概可以列一些。
但是都过于发挥,八竿子打不着的居多,其中会引用很多内丹学的名言和名词儿,只是过于脱离《道德经》本身,难免有点儿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我本来不想讲经,觉得自己功力太浅。怎么也得过个十年八年再说。成观法师讲,他这辈子第一次讲经,就讲的《六祖坛经》,本来以为内容浅显,文字浅白,很好讲。过了几十年一回顾,觉得自己搞错了。
海云法师关于空的经,讲了三部,每部都是好厚一本书,他的观点是“要懂《心经》,先懂《金刚经》;要懂《金刚经》,先懂《坛经》”。我因为有着成观法师的教训,怎么也不敢自诩“懂了”。
之前若干年的功夫都做在佛经上,对道家经典,真的只是当做古典文学来审美,现在后悔莫及。就想着,无论如何也要用点功夫在这上头。
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紧扣《道德经》的气脉方面的书籍,我想,不如我来写一写。
1.道,可道,非常道;
练习气脉的方法和轨则自然是有的啦,我也写了这几十万的字了。但是,不论我怎么写,总归是有很多写不出来的。尤其是关于身体的感觉和境界。
常有读者说身体这里那里怎么样了,是什么意思,接下来怎么弄,我也只能隔靴搔痒的猜着讲讲。
尤其是当气脉练到一定程度后,那种身体的感觉真的只有自悟,很难表达。语言和思想实在有限,知识面也不够宽,是我们共同的限制。
所以禅宗祖师爷都很会打哑谜,总是用“这个”、“那个”来对话,因为“开口即错”。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想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身体感觉,有些失语,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不在“常道”上了。
2.名,可名,非常名。
所谓名,主要还是为了交流方便。如果是自己给自己表达,所有的标签都不需要了。
我们浑身的经、脉、穴、窍、关、轮,宫,分的可以非常细,每一个部分,都可以讲出很多弯弯绕来。
但是,如果一定要用非常死性的物理概念来构造这个系统,无论如何都会失败。不单是肉眼不可见,所有的物理器械,目前都失灵。
有个所谓物理学家,做节目的时候,展示了他一本书,说是通过电极、磁极这些东西,把人体经脉中的能量流做了个测试,根据这些能量流产生的光子流做的经脉图。
我一看就知道是西贝货,因为他的光子流只有十二正经和任督脉的,没有奇经八脉中间其他六组脉。没办法,老祖宗没留下特别靠谱的图。他的光子只能在有现成图的地方流,不能在没有现成图的地方流。
有个搞文物研究的朋友,有一次无意中给我看了个汉代练习针灸的人体经脉模型图,我吓一跳,这个和现代中医使用的图是有些区分的。有些气脉的走向,现在已经失传了。
这种图,一定是类似于我这样的内丹修炼者才绘制的出来,中医亦无可奈何,可见修行人也是日暮西山。
因此,我们即便要讲起这一块来,亦无有可参照现成的语言和文字背景,虽也勉强“可名”,实在是“非常名”。
在世俗世界里,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唤作一物即不中”。
禅宗祖师爷发明了两个词句,非常符合《道德经》这句话的境界,一是“开口即错”,一是“唤作一物即不中”,这不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3.无名,天地之始。
谈到天地之始之无名,道家称之为“道”,关于道的模糊定义,大家都懵懵懂懂知道一点。如果要精确定义,历史上是有好几个派系的。这就到了哲学层面了,我们且不过多涉入。
无非主要是探讨,天地之始,是从无开始,还是从空开始,还是从零还是(介于无和空之间的一个概念),还是从一开始。
从无开始,无是怎么变的有呢?如果是佛教来讲,世界本来是平静如湖泊,虚假如镜面。不知道出于什么缘故,突然就起来波浪,波浪的涟漪一环推一环,从此业海波澜,再得不到宁静。
这个不知道什么缘故,佛教术语叫做“无明”,因为“无明”的缘故,就有了业和果。
如果你再追问下去,为什么“不知道什么缘故,万事必然有个缘故的吧”,从释迦摩尼佛祖起,就有两个回答在等着:
一,你都要死的人了,还顾得上扯这些有用没用的么,赶紧该干么干嘛去。
二,你眼瞎耳聋的,问的问题都是假命题,和你这种境界的人扯不清,赶紧该干么干嘛去。
因为解释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和从有到大有,佛教分成了若干宗派。其中玄奘大师取经带回来的“唯识学”(这是他老人家去印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佛教逻辑学和定义学这一学派,便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唯识学非常难,里面先要定义若干名词,再运用这些名词,架构成一整套佛教逻辑学。
这种纯古希腊式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国人不予接受,所以唯识宗很快就消失了,一直到民国才在中华大地缓缓复兴。
所以,为了生怕人家说佛学是迷信学,很多佛教内部人士,都用唯识学的名词来抵抗,却忽略了唯识学的天然硬伤,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道伤痕。
因此,佛教说天地之始于“无明”,道德经更干脆,“无名,天地之始”。
无明也是个名啊,后面一大堆的问题追下去,没完没了,佛教曾经的13宗,后来的8宗,自己都没吵明白,何况之外的人?
虽然道家的祖师爷把这个问题,大而化之,但是后辈却没这么大智慧,总要倒腾点子丑寅卯。
佛教内部吵架,主要是集中在从无开始,还是从空开始。如果是从无开始,会遇到的问题,已经讲过了。
那么从空开始呢?禅宗上来了,空中生妙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色不二。
空是一种随便捏随便造的状态,也是一种无限可能。比方说,男人对深爱的女人递过去一张无限额的金卡,这个女人就拥有了无限创造的“空”,她可以藉此生出多姿多彩的“有”来。
儒家说的“君子不器”就差不多这个意思,君子要成“空”,不要随便去成特别具体的“器”。也就是上综合性大学和上专科学院的区别。
在无的层面,佛教吵来吵去没吵明白,道家说都懒得说,反正说什么都是错。
到了“有”的层面,道家不能光听佛家的了。你佛家空色不二,我道家,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佛家太不具体,道家有洛书河图,可以讲九宫数独。
佛家讲因果,道家有演算。比方各种算命的打卦的,都得搁在道家里头。
我自己玩的紫微斗数,祖师爷就是陈抟老祖。据说麻衣神相也是奉他为祖。这些东西都不可考,听着玩儿吧。
气脉这儿,也同样是这个问题,我们练习脉,是个能量通道,那么气呢?从何而来?每个生下来的婴儿,身上的气在质、量上有什么区别?
或者再往前推,在成胎的刹那,有何分别?是相同的居多,还是不同的居多,相同和不同都主要体现在质还是量上?
我们这些成年人努力练习的气,是提升自己,还是回到当初?当初的自己如果不是那么完美,那么完美的回归又在哪里?
内丹学有一个名词,“祖气”,叫做“生之初气”,可是每个人的“生之初气”中,有没有同质性?源头是不是出于同一个地方?每个宗教对这一块儿的解释都有差异,或大或小。
后天之气没什么难度,先天之气,真是很难定义。所以回到《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既然无以名知,我们倒推一下,“先天之气”很可能就来自“天地之始”。
这个始气,既然可以孕育出来天地,继而生出万物,万物中的一个小小的人类,再成了精,也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去。
所以,我们练习气脉,无非就是,把这个“始气”单剔出来,作为种子,成长和吸引到天地间更多的“始气”,从而把身上各种乱七八糟的浊气,替换掉。
阳午君分享点赞,就是帮助与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