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现象,枉则正。这个枉字,意思就是不正的,是偏斜的。这个枉和正,是相对的概念。例如有个成语说:矫枉过正。意思是本来要把歪斜的东西纠正过来,结果用力过猛,做过头了,它又偏向另外一边去了,又枉了。这就是提醒我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才是正确的。
另外有的版本,把这个“正”字换成了“直”字。按说正和直的意思接近,是可以通用的。例如在《论语》里面,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他就是把枉和直,作为相对的概念来说的。我们在这里,也没必要辨析正和直,哪个更对了。反正现在的话,已经把两个字连在一起,叫做“正直”,对吧?这样合起来解释也蛮好的。我们关键是要理解,老子这么说,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首先,我们观看大自然的现象,谁能确切地指出来,什么东西就是歪斜的,什么就是正直的呢?其实直的,真的不好找,对吧?严格地说,是根本就找不出来。因为当你从某个角度看,认定某个东西是正直的;等你换个角度看的时候,它又是歪斜的了。反过来,一开始觉得是歪斜的东西,换个角度也可能就变得正直了。因此,对任何具体的东西,你要说它是枉的或者正的,都是没法下结论的,不一定的。
我们有了这个体会之后,就可以理解老子为什么说“枉则正”了。换句话说,所谓的枉和正,都是相对而言的。随着时空条件的改变,它们是可以向对方转化的。从更高的层面来看,所谓枉和正也都是假定的,都是我们主观的认识而已,是我们给事物贴上去的一个标签。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故事,就可以明白很多事情了。例如戏剧里面经常演的,一开始是奸臣陷害忠臣,忠臣蒙冤,被认为是坏人杀掉了;然后过了很多年,一段时间以后,忠臣的沉冤得雪,恢复清白,那些恶人也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些故事,就是给我们演练了,说明了这个“枉则正”的现象和规律。其实,忠臣在被杀的时候,皇帝还有一些人,也都认为他们是坏人啊,是不是?
其次,“枉则正”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回头看看《论语》里面,孔子关于枉和直的表述,其实也可以当做是对这句话的注解和应用了。不过孔子那些话,是偏重于从政治伦理上着眼的,他教导人怎么做好一个领导者。实际上,老子的智慧远远不止于此,如果仅限于这个范围来理解就狭隘了。
比方说,有些注重养生的人都知道,睡眠对我们身体有多重要。那么我们睡觉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姿态最好呢?或者说,什么样的姿势才是正的呢?这个其实很难说,对吧?如果我们把正面平躺的姿势定为正的,那么其他的姿态全部都是歪斜的了。但是又有谁,能够在睡觉的时候,始终保持那样的姿势不变呢?估计十个人里面,有九个半以上做不到吧?而实际上,我们在睡眠的时候,头脑虽然不工作了,但是身体本来就具有的那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它会让我们在睡眠中自然调整到最合适的姿势。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你总是翻过来覆过去的,姿态总是没摆正;但实际上,那些才是身体在当下最合适的姿势。换句话说,表面上是枉的,实际上那才是正的,这也就是“枉则正”的道理。
顺便讲一下,在佛家自古相传有个睡眠的姿势,叫做“吉祥卧”,是采取右侧卧的方式。据说,这是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的睡眠姿势,而且对修行和证悟也有很大的帮助。具体的细节就不讲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阅资料,亲身试验一下效果怎么样。那么我们的古人,在很早之前就总结了四句话:“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很明显不主张睡觉的时候平躺,而是要像弓那样,弯弯曲曲的样子。那就只能是侧卧了,对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个基本的结论:以侧卧的姿势睡眠,才是古人所提倡的正确的方式。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枉则正”。
第三个现象,洼则盈。有的版本,把这个三点水旁的“洼”字写作上穴下瓜的,也读“窊”。后面的这个窊字比较少见,可以算是生僻字。有人解释说,这两个字可以通用,它们都有低陷的意思。既然这样,我们还是采用通俗一点的版本吧!大家学习起来容易一些。
现在我们都知道,洼就是指低洼的地方,盈就是形容水灌满的样子。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观察大自然,什么地方水最多呢?肯定是低洼的地方嘛!对吧?这就叫做“洼则盈”。古人往往把这种现象,用来比喻一个人谦虚的效果。例如那副对联说:“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那么“洼则盈”就可以比喻“谦受益”的意思了。这个道理不难懂,前面我们也分享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四个现象,弊则新。这个弊端的弊字,意思是出毛病,有问题了。这句话按字面解释,相当于说:出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把有毛病的地方给解决了,局面就焕然一新了。另外有的版本,这里是用隐蔽的“蔽”字,这就有隐藏和遮蔽的意思,但是好像和新字就没有多大的关联。非要扯到一起来说,会不会老子是想告诉我们,你把东西收藏好了,就能让它保持崭新的样子?好像也不是这个意思吧?因此这个版本我们不予采用。另外有的版本,用凋敝的敝字,这就有老旧的意思,恰好和新字的意思相对。综合考虑之下,我倾向于采用最后这个敝字,因为它理解起来最通顺嘛。
那么,“敝则新”是什么意思呢?旧的东西怎么会成为新的呢?这里面又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首先,还是从大自然的现象说起,例如地下的煤矿啊,石油啊,千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是老的;但是到了近现代,才被作为新能源,进行开采和利用。从这种意义上说,就是“敝则新”啦。其次古人讲:“温故而知新。”我们学习知识,学习古代的经典,经常受到新的启发,有新的收获,这也是“敝则新”的一种情况。又如我们现在讲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什么叫做复兴?实际上就是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嘛。这里面的道理,就是“敝则新”。
这个“敝则新”的道理,在儒家的经典《诗经》里面就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可以参考理解。如果对佛家的理论有所了解的话,也可以参考佛说的“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啊等等,一路下去,直到老死,然后又是无明缘行,生命进入新一轮的流转。这种循环往复的情况,就叫做轮回。也可以说,就是“敝则新”的规律和现象。
大家看,同样一个道理,儒释道三家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就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从差别的角度来看,就会觉得三家在各说各话;但如果融会贯通的话,就会发现三家其实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因为天地之间的真理,只有一个。因此,只要和真理不违背的理论,肯定是可以会归和融通的。因为它们都属于真理的一部分,对吧?
那好,我们现在转回来,看“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这四个现象,也来会归融通一下,看在它们的背后,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面除了“曲则全”之外,其它的三个,直接就是三组相对的概念?枉对正,洼对盈,敝对新,是不是?实际上,曲和全虽然在表面上没有直接相对,但是内在也暗含了损和益的相对关系,可以算是间接的相对吧。那么就是说,老子在这里所列举的,都是对立两边的现象;然后又说,其中一个可以变成另外一个,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对不对?我们能不能因此得出一个,类似于哲学上说“对立统一”这样的结论呢?我觉得是可以有的,这个可以有。
我们学过哲学的都知道,事物之间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一方就会向另一方转化。这相当于《道德经》后面第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将这句话搬到这里来作结论,我觉得是没问题的。这也是《易经》里面“阴阳转化”的道理,是我们古代先贤的智慧。那么,老子他老人家列举了这四种现象,是不是就为了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呢?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我们学到后面也就明白了。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