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李辉道德经古本合订校勘记悦读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9/4

天呀噜!悦读栏目收到了第一篇委员投稿啦!

快来让我们看一看谁是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是谁?

他就是!

▲市青联教育界别委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辉

《道德经古本合订》校勘记

紫晨()道德经古本合订上海:中西书局

自从《老子》成书,流传于世,传抄过程中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发生讹变。近两千五百年间,出现了数百个版本。随着文本渐渐走样,文义也渐渐变化,偏离本义越来越多。有些改变是比较容易辨认的。比如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全文中的“恒”字都改成了“常”。这种避讳甚至影响到了神仙,姮娥因此改名为嫦娥。种种改变不管是否影响文义,都是《道德经》文本的缺憾。所以,我多年以来一直想重校《道德经》,尽量返本归元。可惜的是,传世的文本,哪怕是最早的汉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汉严遵《道德真经指归》、魏王弼《道德真经註》,也有大量不一致的文句,没有更早更可靠的文本材料,难以做有效的校勘。

校订古本《道德经》的机遇,是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书的出土。这是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奠定了《道德经》古本校订的基础。然而,这两套文本的内容也有大量不一致之处,可能《老子》与《道德经》所指本不完全一致。

按理,越早的文本越可信,那么我们应该采信楚简本。但是楚简出土时简牍散落,章节顺序难以确定,而且有大段缺失。故而章节顺序必然要依据比较完整的汉帛本。本次依据的底本是裘锡圭先生释读的汉帛《老子》甲本。

汉帛本在章节上与今本最大的不同是,今本最后两章“小邦寡民”和“信言不美”在帛书本中是第三十与三十一章,这样与前后章的文义更加连贯通畅。在汉帛本中,虽然德篇在前,但是德篇和道篇是相对独立的,所以前后并不重要。而把道篇放在前面,全书最后一章结语“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则与开篇之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构成很好的呼应。而道篇末句“天地将自正”与德篇的开头“上德不德”也很好地衔接。

虽然汉帛本单看上去很完美,毕竟在《老子》成书数百年后,难免讹误。对照楚简本,有些差异明显是抄写过程中产生的笔误。例如:“天下乐进而弗厌也”一句中的“进”字误作“推”字,是由于字形相近引起的误抄。如作“乐推”,则与“不上贤”的道理相矛盾,而“乐进”则是民众自主的行为,则符合“百姓曰我自然”的状态。

类似的例子还有“遄而群之”误作“揣而锐之”,“致虚恒也”误作“致虚极也”,“居以观其复也”误作“吾以观其复也”,“微妙玄造”误作“微妙玄达”,“囿中有四大”误作“国中有四大”,“天地相会”误作“天地相合”,“过客止”误作“过格止”,“终身不逨”误作“终身不棘”,“夫天多期违”误作“夫天下多忌讳”。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例子是“错?为上”在各个版本中一错再错,千奇百怪,难以解释。而楚简本很容易理解,“错”为镶嵌,“?”为缀饰,原意是美化武器,是老子反对的。“兵者不祥之器也”,所以不可美化。

然而,楚简本的用字也不能尽信。有人考据认为此本是南宫适所订。南宫适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对《老子》中与儒家思想相悖的内容可能作了篡改,去除了反对仁义的词句。根据《韩非子——解老喻老》和《庄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的早期引述,我们可以发现楚简本可疑之处。因此,或许校订古本《道德经》不是能读楚篆的古文字学家就可以做的,还必须熟知道家思想的微言大义,身体力行,才可能在错综复杂的版本脉络中理出头绪。

这本《道德经古本合订》的校对,是各种因缘聚会的结果。一方面,汉帛与楚简的释读,在古文字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有了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文化交流愈来愈频繁,需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更精准的《道德经》版本无疑意义重大。书法家好友季风很早以前就想抄写一部《道德经》,需要可靠的版本,久觅不可得,于是我用了两年多时间校订了此本,又把古本中的通假字训为今用正字。我不敢说这个本子是十全十美的,但应该是目前能做到的最好了吧。也期待有更古老的版本出土,或可推进《道德经》版本的进一步勘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0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