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
人生一世,际遇不同,追求各异。有人鸿鹄志远,有人燕雀可安。但无论追求大小,我们立身行事,诚信和人品才是永恒不变的根基。
《道德经》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讲诚信,人品好的人往往受到苍天的庇佑,在波诡云谲的世道,心怀一份坦荡,收获一份温情,更享受开阔丰盛的人生。
信,是立足的基础
信,是人赖以生存的美好品质,人与人之间依靠诚信架起沟通的桥梁,人与社会凭借信用建立紧密的连结。
《论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诚信。
古时候有个商人渡河时翻了船,他大喊救命,恰巧一个渔民就在不远的地方。
商人大声喊道:“谁来救救我,我愿意给他一百两银子!”
等渔民把商人打捞上岸,商人却当场反悔,只给了渔民十两银子。
过了不久,商人的座船在河里触到石头沉没了,这次渔民没有赶去救他只是自顾自地打鱼。
别人问他“怎么不去救人?”
渔民只是淡淡说了句,“被他欺骗过一次还不够,难道还要第二次自取其辱吗?”
不讲诚信势必遭人唾弃,失信一次,就会彻底失去人心,再也追悔不及。
老祖宗告诉我们“言必信,行必果”,说出的话,许过的诺,就算千难万险也要说到做到。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拜访徐国国君,徐君见到季札腰间悬挂的宝剑精美绝伦,忍不住透露出想要这柄宝剑的想法。
季札看在眼里,心想自己使命还没有完成,等到出使归来再把宝剑送给徐君吧。
后来季札完成了出使晋国的使命,再来看望徐君,可是听说徐君已不在人世。
随从问他:“徐君已经死了,宝剑要送给谁呢?”
季札却说:“当初我的心里已经许下了诺言,把宝剑赠给徐君,怎么能因为他现在死了就违背我当初的诺言呢?”
于是,季札解下腰间宝剑挂在了徐君墓旁的树枝上。
季札挂剑,心诺千金也传为一段佳话,告诉我们心里许下的诺言也要信守,更何况从我口出,从人耳入的承诺。
诚信待人,人也必诚信相待,人没有诚信就像车轮没有车轴,无法运转前进。诚信不仅是一种人格魅力,更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诚信,是做人做事不可或缺优良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擎天柱石。
品,是最大的靠山
《菜根谭》中说:“徳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看人,人品永远要摆在能力前面。
与其用一个人品不佳才干出众的小人,不如用一个才具平平却忠厚老实的君子。
能力可以在实践中提升成长,但人品有亏就像地基没有打好的大厦,无论做出多么显赫的成绩,早晚有一天会因为人品不好土崩瓦解,毁于一旦。
人品不好的人,能力越大就越危险。
秦桧为世人熟知的是他里通外国,卖主求安,构陷一代名将岳飞,致使岳飞枉死,中原陷落,南宋偏安。
曾经的秦桧也意气风发,是宋徽宗政和五年科举考试,前三名之一,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
但最后导致南宋钦徽二帝被金兵掳走的,土地和人民饱尝外族侵略之苦的也是他。
一个人的能力是发动机,那么人品就是方向盘,人品永远比能力重要。
没有人品掌舵,能力会变成脱缰的野马,偏向的羽箭,决堤的江河,危险紧随其后。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