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人恶卑也。故几於道。道无水有,故曰几也。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言人皆应於治道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天以一生水。蓋道運而為善,猶氣運而生水也,故曰上善若水。二者皆自無而始成形,故其理同。道無所不在,無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麗於形,則於道有問矣,故曰幾於道矣。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也,故曰上善。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一黃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地也。空虛靜默,深不可測,善淵也。利澤萬物,施而不求報,善仁也。圓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次爻流,善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也。遇物賦形,而不留於一,善能也。冬凝春伴,涸溢不失節,善時也。
夫惟不爭,故無尤。有善而不免於人非者,以其爭也。水惟不爭,故兼七善而無尤。
第九章[原文]
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⑤。功成身退⑥,天之道也⑦。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释]
①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②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③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④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⑤咎:过失、灾祸。
⑥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⑦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德无功者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衄,故不可长保也。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当贵而骄,自遗其咎。不可长保也。功遂身退,天之道。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如長保。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銳之又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聖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後行,尚安有銳。無盈則無所用持,而無銳則無所用揣矣。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四時之運,功成者去。天地尚然,而況於人乎?
第十二章[原文]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注释]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⑾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⑿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視色聽音嘗味,其本皆出於性,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及目綠五色,耳綠五音,口綠五味,奪於所綠而忘其本,則雖見而實盲,雖聞而實聾,雖嘗而實爽也。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聖人視色聽音嘗味,皆與人同,至於馳騁田獵,未嘗不為,而難得之貨未嘗不用也。然人皆以為病,而聖人獨以為福,何也?聖人為腹而眾人為目,目責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嘗責故也。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於內者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