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致:追求。极:达到极点。笃:笃实,坚定。并:全,都。
作:生长。复:循环往复。芸芸:形容事物纷纭变化的样子。复:又。归:复归。作:动作,行为。容:容纳,包容一切。公:公正无私。殁:死亡。殆:危险。
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笃实坚定。万物全都在蓬勃生长,我从中看出循环往复的道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最后又各自回归到它们的根源。回到根源叫做“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知晓“常”的道理叫做“明”。不知晓“常”的道理而轻举妄动,就会发生凶险。知道了“常”的道理,才能够容纳一切。容纳了一切,才能够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才能使天下归从。使天下归从,才是顺应天意的。顺应天意,才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致虚守静
老子哲学整体倾向是保守的,本章所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老子说,要追求“虚”,持守“静”,而且,还一定要达到极点,做到笃实。
“极”和“笃”,体现出致虚守静的彻底性。
老子对于“虚”和“静”的提倡,归根结底,也还是源自于道。
“虚”-----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无形无象的,这就是“虚”。“静”-----是直接与老子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相联系的,也就是“无为”。“静”就是“无为”的重要表现。
“致虚极”和“守静笃”就是道对人的行为的基本要求。
诸葛亮在写给时年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心里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短短几句话中,诸葛亮三次提到了“静”,而诸葛亮在此谈论的是人生中最为根本的修身、养德、明志、成学的问题。
由此可见,在诸葛武侯看来,“静”对于人生修养是多么的重要。而也正是凭着这种“致虚守静”的长期修养和持续历练,诸葛亮才能未出茅庐而晓天下三分,才能位居汉相,功高至伟。
这个“静”,代表着一种境界,而与“静”相对的则是“动”。
动是由内心的“躁”引发的。躁动是一种不安,是一种烦乱,在这种状态下,不要说感悟大道,就是一丁点小事也做不成。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心绪烦躁之时,连一页书都看不进去,何况其他。
有句俗话叫做:“心静自然凉”,这就是说,心中的平静,可以拂去外在的燥热。
进一步引申为,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成功,而性格温和、心绪平静的人则容易成功。
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话语简单,但道理极深刻。
复归正道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对这个世界的观察视角是很独特的,他说,万物都在各自地运转着,这也就是所谓的世象纷繁。
老子告诉我们,在观察这个复杂的世界时,要从“复”这一点上来观察,所谓“复”,也就是循环往复,而这其中又蕴含着什么奥妙呢?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老子给出的解答。他说,虽然世间万物纷纭变幻,但总是各自回归到他们的根源上,这就是“复”的奥妙。
各种事物变来变去,但总会有一个根本贯穿其中,也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水会转化成雨、雪、冰、霜、气体等各种形态,但是它的本质是不变的,都是水分子。花朵从泥土中滋生出来,陨落后又化归为泥土,这就是事物的循环往复。
明白了事物的循环往复这一根本规律,对世间的很多问题也就会看得很通达了。
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最终“各复归其根”,结局是圆满的。他的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短暂迷失而最终回归正道的思想,对人们有着重要的启发。
它告诉我们,要认清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不可逆流而动。
在生活中,有人感叹这个世界太复杂。
其实物质世界表面上茫然无序,实际上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和勤于思考的心,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复归正道,不至于随波逐流。如果违犯客观规律,违背大道,只能自取灭亡。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事物不论怎样变化,其中都蕴含着循环往复而始终不变的因素。在前进的过程中,误入歧途是难免的,但要知迷而返。因为现实生活精彩多变,而每一个人对规律的领悟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比如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如果采取了不当的措施,就会陷入困境。此时应该及时醒悟,迷途知返,否则只能越陷越深。
把握常理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返回根源就叫做“静”,“静”就叫做回归到生命的本来状态。既指向自然物理,也指向人生事理。因为无论自然界的事物,还是人类本身,也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它们最后所回归到的本源状态都是“静”的。就如庄子所说:一个人的生命从寂静虚无中来,而又复归于寂静虚无,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又何必为此而悲伤呢?
个人的生命是这样,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
一个个王朝,从无到有,从弱小到鼎盛,从繁华到衰亡,最终复归寂灭。人类的生命、王朝的兴衰,无不有一个规律在支配着,循环往复,终归于无(死亡)。
而老子随后说道:“复命曰常”,也就是说回归到本来的状态才是常理,而“知常曰明”,知晓了常理,才叫做明白通达。那么相反情况就是“不知常妄作凶”如果不知常理,随意妄为,就会引发危险。
接下来,老子一气贯通地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知道了常理,才能容纳一切,容纳了一切,才能做到公正无私,公正无私,才能使天下归从,是天下归从,才是顺应天意的,顺应天意,才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了解一切就会包容切-----------------
道:无形无象----“虚”无为-------“静”在致虚,守静中长期修养,持续历练!与“静”相对的则是“动”。动是由内心的“躁”引发的,躁动是一种不安,是一种烦乱。在这种状态下,不要说感悟大道,就是一丁点小事也做不成。
循环往复世象纷繁:万物都在各自地运转着。复归其根:但总是各自回归到他们的根源上。顺从正道:认清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不可逆流而动。要有一双慧眼和勤于思考的心,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复归正道,不至于随波逐流。如果违犯客观规律,违背大道,只能自取灭亡。把握常理:因为无论自然界的事物,还是人类本身,也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它们最后所回归到的本源状态都是“静”的。不知常理,随意妄为,就会引发危险。
?退步与自己迷惑世界,解惑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