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中最容易被曲解的一句话,你理解对了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8/15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却包含了极深刻的哲学思辨,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道德经》文辞简洁而优美,被称为“哲学诗”,因此亦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由于《道德经》义理深刻,因此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很多人视之为“天书”。甚至有的地方,不仔细去推敲,还会曲解其意。

下面这句话,就是《道德经》之中最容易被曲解的句子之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其全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的这句话,如果以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十分容易曲解。这里的“刍狗”,在古代是指一种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活动。“刍狗”在祭祀的时候,人们对它很尊重;一旦祭祀完毕,就扔到一旁不管了。因此,刍狗在古代是十分卑贱的东西。那么,从字面去理解,就很容易解释为:天地没有仁德,将万物视作草扎的狗那样低贱;圣人没有仁德,将百姓视作草扎的狗那样低贱。如果是这样理解,其实就与老子的本意大相径庭了!

在正确理解老子的这句话之前,我们首先要深入考察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无为而治”、“自然”。也就是说,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站在得道的圣人的思想层面而言,应该是“对待万物没有分别心,无高低贵贱之分,一视同仁”的状态。

由此出发,就不难理解老子要表达的这句话的本意:天地无所谓仁,无所谓不仁,对待万物与对待被丢弃的草扎的狗是一样的,不会对谁更好、对谁更差。圣人也是如此,将百姓和草扎的狗看成一样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天地之道,对待万物以平等的态度,没有分别之心;万物都有自己运行的轨迹,顺其自然就好。

老子在这里,其实是要告诉我们天地的境界。天地是什么境界呢?天地无私、博大。天地孕育万物,能给万物的都给了,却从不索取回报,从不居功。天地为万物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条件的。这就是老子通篇《道德经》所讲的“天道”。而“人道”恰好相反,人所做的一切,往往都是有条件的,希望得到回报。

老子是希望人们效法“天道”,无私而博大,对待万物无分别心,为万物付出不求任何回报。如此而行,就走上了“圣人”的轨道。最终的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