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
有些复杂道理,如果换个角度看,换个角度执行,就会轻而易举。
上学时,很多学生做广播体操无精打采,气的老师狠不得上去踢两脚。最近偶然看了一段短视频,发现一个学校的学生做“广播体操”特别嗨,仔细一看,原来是老师带领大家跳鬼步舞。
一样的课间健身活动,换一种方式,就就让学生全身心活动起来,课间的放松休息目的很自然达到了。
这样灵活的应对方式,让人想起一段话,记载在老子所写的《道德经》中。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对于别人最好的帮助,并不是以自己主观意愿出发,站在自己立场想事情,而是反过来,从别人的意愿出发,才会有好效果。
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万事万物的探索,《道德经》有特别的智慧。
1、恍惚感知、空谷心态。
如同钟表匠那样精确的感知,并不总是对的。在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门前,单凭确定性的认识往往看不到隐蔽的钥匙孔。
因为未知,所以要怀着开放的空谷心态去接受任何不可能的感知出现,不轻易下结论,不主观臆想。
在数学中有模精数学,何况是面对未知情境。
宇宙的真相是什么?很多科学家用自己的方式来精确推导,其结果往往让人失望。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不把宇宙真相圈死,而是告诉我们一种恍惚的状态,用“道”来打开这扇恍惚的宇宙真相大门,具体探索可以进一步再来。
老子倡导虚怀若谷,常让人保持虚静态正是认识新生事物,静观其变,是处理新变化的良好心态。
如果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保守固执,怎么能接受新事物,新动态呢。
如果看不到新生事物的特殊性,那怎么能顺应自然呢。
2、意识如水流动、阴阳动态推理。
有人发现日本人发明家思维方式很好,思维如同水一样包裹研究对象,所以能发现事物的奇妙活力。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早就有了,在《道德经》,老子认为水是很奇妙耐人寻味的。“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就是说,水的利他性、灵动性、柔弱性与“道”接近,而人的意识如果近“道”,那自然会感受到水的厉害。人的意识如水流动,很自然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减少了主观误判。
柔弱相比刚强,并不是处于下风的,而是占有先天优势。种子发芽是柔弱的,花朵盛开之后就是凋零。
高与下,福与祸,难与易,攻与守,《道德经》很善于用阴阳动态推理分析万事万物。在《道德经》经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样的论断有很多。
3、万象归一思维、无为的顿悟灵性。
不管世间万物如何变化,在宏观的把控上,《道德经》教会人们万象归一思维。
这是一种强大的归纳方法,物象归于本源,变化归为道理。
如果只强调事物的繁杂性,人们容易陷入混乱中。而恰到好处的归一思维,能做到举重若轻,让人思想统一。
《道德经》讲,“无,名天地之始”,从有无角度,总结天地,进而推导出“道”的根本性。
孔子在总结《诗经》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是万象归一思维做出的判断。
有了先进的思维,如果什么都想做,可能结果也什么都做不好。
《道德经》不鼓励冲动做事,而是认清事物本质,理清变化根源,再机动灵活地出招,取得后发先至的结果。
武术高手对战时,一般先摸清对方虚实,何种门派,何种着拳法,罩门在哪里,然后见招破招,相机打败对手。
在无为中,人们摆脱欲望枷锁,能更好的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那么事来,会有奇妙顿悟,也会灵性周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