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前后共分81章,今天在《弯豆聊国学》里继续解析第二十二章部分,以后还会对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进行解析,后期也会对这些解析,做相应的视频诵读。
春秋时期·老子在其《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里有如是说:
曲则全,枉则直①;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②。不自见,故明③;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④,故有功;不自矜⑤,故长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⑦。
①、曲、枉:都有弯曲的含义,但此处的曲应该=同于“屈”字,理解为委屈。②、抱一:抱:怀抱、抱住,引申为坚守、守护、守住。一:此处指“道”。式:样式、格式、模式,规范。③、明:显而易见④、伐:自我夸耀⑤、矜:自夸⑥、长(chang):长处、赞许⑦、诚:的确,全:全部
受得住委屈就能得到保全,能申就要能曲;低洼处会得到充盈,陈旧的事物会得以更新;缺少了会得到补充,东西太多了,反而会让人产生迷惑;所以圣人们都遵寻着自然规律的法则,为天下人树立着典范。不自己显摆自己,反而越发显眼夺目,行事也不自以为是,反而更彰显了不平凡之处;不自己夸自己,功劳越发显得卓越,不自衿,得到的赞许反而更多。他们坚持做的,只是不与世人论长短、争高低,所以天下人也没有谁能与之相争。所以说,古人所说的委屈自己,就能获得保全的话,怎能会是虚话、空话呢?事实也证明,这一切的确是因此而出。
老子《道德经》的第二十二章,又是一篇颇具争议的篇幅,很多人看了此篇,打心眼里不想承认,被自己信奉到五体投地的老子,会教人们委屈求全的做人,所以总想另辟蹊径的对此篇进行诠释,尤其是对第一句“曲则全、枉则直”里的“曲则全”三字,想跳出那种“受委屈、忍气吞声、来保全自己”的框框,从骨子里就不愿承认,老子这话是主张让人们学会“委曲求全”的为人处世。
而本人认为,不管“曲则全,枉则直”还是后面紧跟的“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一系列排比写法,都是在教人们生存、求生之道。
六个排比句都用“则”字做关联词,形成具有对比性的排比句,对仗的剖析说明,有曲就有直的大道理,而且还有相辅的,低洼了就会充盈,破旧了会有新的来取代,缺少就会得到补充,太多了则又会令人产生疑惑等一系列为人之道。
细想这一些,老子都是在说明人活着就要能申能曲这个生存法则,那么第一句的“曲则全”怎又会跳出“曲”想表述的与“全”字相对应的意思?
“全”字对应的就是不完整、不全,那么到“曲”字,便大可绕开心里障碍,直接了当不用再煞费苦心的进行其它杜撰,就直接把它等同理解为“屈”,代表弯曲、屈服的意思,就是人在某种情况下,不能完全自我、要委屈自己,该得的不去得,该说的不去说,想做不去做。用这样的不“全”换取与后边的那个“全”字对应,即为“成全”。
很多人不想把“曲则全”的“曲”字等同“屈”,认为那比碌碌无为、还碌碌无为,干脆就是窝囊的在做人。然而这是在曲解老子,就像一些人会曲解“无为,无所不为”一样。
既然老子这话不是再告诉人们什么都不做,“曲则全”又怎能会是简单的委屈求全的窝囊?那明明是在恶势力面前、自我保全的权宜之计,或为顾全大局而采取的不得已而为之,而并非豪无原则的低三下四。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的一贯主张“无为,无所不为”,这一主张是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所在,是整部《道德经》的通篇主打思想,这一思想能延续到现在,并依然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自然有符合它存在的规律,就好比此经所研究的那个“道”。
所以说,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主要表达的意图,就是要人们学会能曲能伸的为人处事。
现代人想活出高水准,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要学会些小“心机”,那么为人处世最明智之道,便也是要先学会能申能曲。日常生活在与人交往中,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都能遇到,你善了有比你更善的人,你恶,也会遇到比你更恶的。所以适当让自己学会承受委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保全自己。
人也没必要过度强迫自己,事事都要争强好胜!事实也证明人在“江湖”争来斗去的即使斗败了别人,自己也会有损失,甚至是难以全身而退。
人太钢则易择,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为人之道永远不过时。人适时的糊涂一下,对人对己的确也是十分受用之事。
老子在此篇后部,紧跟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对应得出结论后,再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进一步论述,只有不争或不参与那些与别人的争论,世上才没有人能与你相争。绕来绕去就又回到“曲则全”,更回到老子的最高境界“无为,无所不为”上来了。
欢迎收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