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几千年来《道德经》版本众多,版本与版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为无法将老子的原版还原,所以作者必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编排。
至于说哪个版本是对的?应该都没有错,只是角度不同,每个版本都是以作者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或行业角度编排的。但总的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就是用于体内和体外,体内的:就是如何去病健身,如何长生久视及生命的升华;身外的:包括统治、辅佐、创业、军事、处世等等包罗万象。如帛书甲乙本就是精通修炼者编写的,晋.王弼注本的王弼就精通处世哲学。
例如帛书甲乙本第七十九章:"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晋.王弼注本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两个版本有三个不同之处,第一句:"'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与"天之道,其犹张弓与";第二句:"孰能有馀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与"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三句:"若此其不欲,见贤也"与"其不欲见贤"。其它句子只是字的差异,意思基本相同。
先说第一句的"天下之道"与"天之道"的区别:"天下之道"指的是身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细胞等等所有有形部分的规律;"天之道"指的是自然之道的规律。
再说第二句的"孰能有馀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与"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的区别:"孰能有馀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指的是用"天下之道"的规律,将体内由极化调整为均衡健康,健康后精、气、神就会充盈有馀,再将有馀通过炼精化炁取奉于元神,因为元神与自然之道是合一的,所以称之为"取奉于天","唯有道者乎"就是只有身体与自然之道相符合的人,才能将有馀取奉于天。本章的"天下之道"的"天下"与第四十六章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的"天下"是一个意思;王弼的"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指的是领导者管理之道、经商之道以及老百姓的处世之道…。
最后说第三句:"若此其不欲,见贤也"与"其不欲见贤"的区别。"若此其不欲,见贤也",意思是:如果能做到在"取奉于天"的过程中无欲无为就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其不欲见贤"就是功成名就者不想显露自己的贤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