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罗刹海市真相所有人都错了,时代变了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1/7

《罗刹海市》火爆全网,所有人都错了,对艺术最大的误解,源于人性的弱点。

这首歌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我们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它。时代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们还停傻傻地停留在原地。

我们今天换一个角度,还原最真实的《罗刹海市》。

对《罗刹海市》的偏激解读

《罗刹海市》的故事原型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一篇虚构的小说。

作品描写了一个虚无飘渺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完全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这是愤世嫉俗的小说,作者巧借醉乡来指桑骂槐,旁敲侧击。

这也是许多人解读《罗刹海市》是在内涵谁的思想来源,既然原著是指桑骂槐,那么刀郎也应当是指桑骂槐。但是这种逻辑是明显不通的。

我们看到两种非常典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罗刹海市》注定会被下架,因为作品本身揭露社会阴暗面,思想很负面,刀郎这种行为不讲政治不和谐。

第二种观点甚至说,有律师认为,如果那英起诉刀郎,一定会赢得官司,获得巨额赔偿,并使《罗刹海市》下架。

这哪儿跟哪儿啊,未免也太上纲上线了,完全没有道理。

究其根源,还是做出这种偏激解读的人,自己首先太偏激了。

《罗刹海市》的最大误解

我们看到大多数人理解《罗刹海市》,都认为是刀郎在内涵那英、汪峰和杨昆等行业大腕,原因在于几年前他们曾经在不同场合说过刀郎的歌“缺乏艺术性”。

更进一步来讲,有人认为他们曾经合力打压刀郎,所以刀郎才被迫退隐了六七年,这次一出山石破天惊,写首歌讽刺他们。

这种理解未免太过流于表面了,也太过于明显和浅显了。即使那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如果刀郎蛰伏了六七年之后重新出山,仍然这么偏激,那他也太肤浅了。

这种最不可能的可能,正是应了那句话,对艺术的最大误解,往往源于人性的弱点。

意思就是,艺术本身没有就是美与丑,没有那么多内涵,理解它有更多内涵的人,往往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弱点,我们自己内心充满怨气,才会认为别人有怨气。

这就像有很多研究鲁迅的人说,事实上鲁迅的作品没有那么多愤怒,是后人把愤怒融入他的作品里面,借他的名义表达出来了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往深了想,《罗刹海市》的火爆却从另一个侧面,折射了这个时代的思想。

时代变了,思想也变了

我们看到,央视和人民日报都充分肯定了这首歌的艺术水平,认为其作词、作曲和唱功都非常出色。当然,官方媒体的肯定并不能充分证明这首歌不是内涵某些人的。

我们想说的是,这种现象的背后,映射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变革。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最近几年走偏了的思想意识。

这个时代对我们最大的改变,是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表达自己的环境,三年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心态。

疫情过后,我们发现负面的,抱怨的,不信任的思想更多了,互联网上负面评论更多了,甚至负能量更多了。我们认知和理解这个时代,似乎走到了一个集体偏激的方向上去了。

这一切都是主要源于三年疫情的打击,经济下行的生活艰难,以及贫富分化的愤懑。所以我们在看待和理解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偏向于过度解读甚至偏激。

但是,我们就此放弃了吗?就此投降了吗?就此沉沦了吗?

我们如何才能清醒过来?

如果我们从此屈从于阴暗和负能量,就是一种投降。

不管任何时代,社会都会有两面。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相信什么,弘扬什么,赞美什么,当然也可以选择讽刺什么,鄙视什么,反对什么。

艺术也是一样的,有正面歌颂赞美的,也会有反面讽刺批判的。如果能够让人们明白被批判的事情错在哪里,何尝不是一种正能量呢?正能量本身,也应当包括对丑恶的批判与反对。

我们需要学会欣赏不同的才华和艺术风格,尊重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成果。

我们需要有一种公正、开放和理解的态度,过于片面和偏激的看法,不仅无助于他人的发展,也可能在未来成为自己的负担。

追求才华的发展,尊重和保护本土文化,持开放和理解的态度,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时,都需要牢记的原则和态度。

所以,时代变了,我们不能还傻在原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