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通行本做:“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前面的都讲完了,最后一句“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前面的有名无名的状态,都是“道”,两者是一个源头的,“异名同谓”是名字不同,但是讲的是一件事。所以万物根本就是“道”这个问题,是洞悉各种玄之又玄的奥妙变化的一个门径。
来自千年前的智慧
《道德经》第一章就讲完了,对于我这种从小写的作文能当反面教材的人来说,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用文字表达还是挺困难的,非常有挑战。特别是有不少地方的解释跟通行版本的释文很不一样,也引来了一些友友的评论,说实在,挺矛盾的,对于留言评论,我是又渴望又害怕,既希望别人的批评指正,又害怕因此看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哈哈,说到底还是自己的道行还不够,知道自己有太多不足,心虚。不过既然选择发表出来,还是做有思想准备的。来吧!欢迎大家来辨。
今天这篇我写了一整天,写了又删,写了又删,因为一直在纠结怎么解释那个“玄之又玄”。
“玄”古人染丝的时候,把丝束套在木头上,下面一圈一圈拧,这种形状就叫“玄”。
“玄”字源于甲骨文。上图是“玄”字的演变。
“玄”在先秦时期指青色或者蓝绿色调的颜色,到了汉代以后玄色被重新定义为红黑色,而老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个时候的“玄”如何被定义,没找到相关的资料。
但是大多学者认为玄是深远,深奥,不易理解的意思。可是我不这么认为,首先老子一开始就说了道是可以执行的,那如果“道”的门径如此深奥,那还如何执行呢?
所以我的理解是简单化,我认为老子这里的“玄”就是“玄”本玄,就是那拧成一圈圈的丝束,意思就是不管是是玄还是玄了又玄,本质都是丝束,他这里用丝束打比方,不管丝束拧了几圈,染的什么颜色,本质都是丝束。万物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有名还是无名,“道”都是推动万物发展的动力。
外国人说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里波特。我相信《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在咱们中国人的眼中也是各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见解都发表出来吧。
明天开始写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欢迎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