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第38到第42章,以贱为本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6/30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在修身方面,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道德经》则是古代一部集思想、理论和智慧的巨著,他是老子及其他那个时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从中不仅懂道明理,还学会修身、齐家,即使其中有很多东西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更多内容依然对今天的我们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今天学习《德经》前五章,体会其中的深意。

01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认为先道后德,然后有仁,再为义,最后有礼。做人要立身敦厚,不居于骄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道,真是一个很普通而又深奥的名词,一个人懂道了,就具有了德,也自然知道仁义礼节。所以人受教育很重要,不读死书更重要。有了知识、能力,获得了财富、地位,还能够内心朴实,不居虚华,更是难得。

02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认为一就是道,天得道清明、地得道宁静;人得道英灵、河谷得道充盈;万物得道生长、英杰得道成首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所谓的一,就是对立统一,和谐共生。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贱”、“下”是自己的根基。得道者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

质朴不是简单,不是粗糙,不是放纵的随意。它是一种无限的真,也是一种极端的善,能够使卑微平凡的日常生活触摸到高贵。陶渊明不事权贵,隐居桃花园,生活质朴,却引得无数人羡慕。

03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有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

明代思想家、《菜根谭》作者洪应明说:“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衰老的辛酸。”弱强、有无、动静、往来,这些都是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我们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一些问题。

04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光明与暗昧、前进与后退、平坦与崎岖、崇高与峡谷、广大与不足、刚健与怠惰、质朴与混浊、洁白与污垢、方正与棱角、巨响与无声。这些都是相互对立,却又相互包容。

生活中很需要大智若愚,大白若辱,甚至还要抱雄守雌,大方无隅。常思一饭一粥不易,才能常立于危难之地,有时候能吃上一口热饭真是不容易。

0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為和。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道初始是混元,后生阴阳二气,再相交而形成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老子认为世界的产生不是多元的,是朴素的无神论思想。世界也是对立统一的,道就是为了服务于这个运动和变化的世界,人的思想及行为也不能僵化,既要创新,也要与外界和谐。

法国大文豪大仲马说:“世上最冷酷无情的铁石心肠,也会被激动的泪水说软化。”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所以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