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老子在他的《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中,建议守道者在此花花世界中,圣人遵循大道时的行事原则:1、作一位不多言的智者。2、作一位不爱辩论的守道者。3、作一位了解自然大道的智者。4、无私无欲。5、尽其力量为大众服务。6、效法“上天”的大公无私,圣人为人与处世态度应该与人无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附合大道的话不悦耳、悦耳的话通常不符合大道。[信言:附合大道的言论。美:悦耳。]笃信大道的人不辩论、爱辩论的人不是信道的人。[善者:笃信大道者。不辩:不爱辩论。]知大道的人并不求博学,博学者并不一定了解大道。[知者:知大道的人。]圣人一切跟随大道,所以无私无欲。[不积:无私无欲。]一切为他人着想,如此自己的心境就扩大,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后、就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的东西。上天的道理,是有利于万物而无害。圣人效法大道,就是对人有贡献而不去争功。《道德经》一共有八十一章,所以第八十一章应该算是全书的最重要的结论。此章的首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与第一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互相对应的。既然可以用言语说出的道理就不可能是真理的话,那么《道德经》一书中总共有五千字,这些话难道不是言语吗?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这五千字虽不华美,但是都是真实之言。所以很明显的,此章是用以解释此书也是一以贯之的,正如孔子在卫灵公篇的“予一以贯之”。在此章中,老子表达出他的独特建议。他建议管理者应该不多言,不多辩,不应该广博地研究科学知识而破坏大自然,无私无欲。尽其力量为他人服务,最重要的是与人无争。大道体虚而无私欲,圣人效法于大道,一切为他人着想。有道者并不像凡人一样,只累积财富,只求自己的享受。他乐于为人服务,并且乐于以自己的钱财资助他人。因为他的乐于助人,自己就愈快乐。他的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就愈充实。所以老子就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678.html
上一篇文章: 大彻大悟的道德经43句话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