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12/24
白癜风专科诊疗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详细解读《道德经》3

出污泥不染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尚贤:标榜贤能之人的高官厚禄等等物质名利待遇。尚:推崇。贤:贤能之人。

贵难得之货:看重稀有之物。贵:以……为贵。难得之货:稀有之物。

见可欲:炫耀会诱发人贪欲的东西。见(xian):通“现”,显露。可欲: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

虚:使……空虚。后面的“实、弱、强”用法相同。

无知:没有对自我的错误认知,没有自我分别心。不自我。知:知道。

无欲:没有贪欲。

夫:指示代词,那些。

智者:耍心机小聪明的人。

无为:坚守“无”的根本本性、“无我”的本心做事,即无我无私的做事。无:无我。为:作为,做事。

〈译文〉

不标榜贤人的物质名利待遇,使百姓不去投机钻营;

不珍视稀有的东西,使百姓不去做盗贼;

不炫耀会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民心不纷乱。

所以,有道的圣人的治国方略是:去除百姓的自我分别心,使百姓纯朴厚实;削弱百姓的私心私欲,使百姓强壮风骨。

使百姓永远保持没有自我分别心、没有贪欲的心态,使那些爱耍心机小聪明的人不敢耍弄心机。

倡导和推崇无我、无私的无为精神风尚,那么,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解读〉

万物的天命自然本心是无我,但是天下人迷失了本心,因错误认知而颠倒梦想,形成了自我意识,有了自我分别心。

有了自我分别心,随之就会去贪求自己想要的。于是产生了自我的个人欲望和利益追求,随之而来的是争名夺利,物欲横流,奢华贪婪,权谋心机等等。

本章以国家的治理举例,阐述了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来讲,应当如何引导百姓破除自我意识,去除自我分别心,返璞归真,淳朴厚实,回归无我本心。

在国家治理中,应当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引导百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无我、无私而无为的牺牲奉献精神。如此,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本章开头用三个否定句,指出了社会不良风气:“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的时弊,同时也是提出了构建良好社会风气在三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高官厚禄等等物质名利、难得之货、可欲之事物,这些都是自我分别心产生的世俗认知。“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这些做法,更加的诱导和加重了百姓自我分别心的形成。所以,圣人之治,为“无为”,破除百姓的自我,去除百姓的自我分别心,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以消除自我意识里争名夺利的功利心。

“尚贤”,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当时那个战火纷飞的社会最为突出的时弊。那时,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纷纷悬赏高官厚禄等等诱人的名利来争抢人才,于是吸引了无数人的蜂拥追逐。很多人想着一夜暴富,一举成名来实现自己的世俗愿望,于是浮躁不安,有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伪贤,也纷纷拥现。他们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欺诈蒙骗,尔虞我诈,不择手段争夺名位。

“尚贤”,诱惑人们丢掉了本真务实的作风,自我意识增强,自私自利之心加重,形成了“追星”、投机的浮躁社会风气。

“不尚贤”,不是说不重视贤才能人,而是说不在社会上推崇和标榜为了招揽吸引贤能而悬赏出来的高官厚禄等等诱惑人心的物质名利待遇,而是倡导无我、无私而无为的牺牲奉献精神,从而引导百姓消除争名夺利的自我自私心态。倡导“无为”精神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百姓就不会去投机钻营,尔虞我诈,争名夺利,不会去追逐私心私欲所需的浮华生活。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以消除自我意识里争强好胜的虚荣心。

社会中那些权势贵族们,靠剥削压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聚集了大量钱财,然后挥霍享受,奢侈虚糜,并且以占有珍奇稀有之物来炫富比贵,以满足自我虚荣心。于是珍奇稀有之物引起了人们的贪欲,成为了灵魂腐蚀剂,或者巧取豪夺,或者偷盗。

“不贵难得之货”,倡导劳动、创造、节俭、淳朴的社会风气,消除自我虚荣心,百姓就不会去做盗贼。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以消除自我意识里不知足的贪欲心。

不去显耀那些诱惑人欲望的东西,弱化百姓的贪欲,提高百姓的心灵品质,百姓的心就不会迷惑混乱。心不迷惑混乱,行为才会端正。行为端正,就会抑制自我贪欲的蒙发。少私寡欲,人心自然清静守正,风骨强壮。

上文用三个否定句,指明了春秋时代国家治理方面,具体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也是国家治理中的三个具体治理方法。那么,在道的思维层面,国家治理总的原则是什么呢?

圣人,就是修心明道的人,圣人的治理,就是遵循天道的治理方略。

圣人修心明道,处于“明”的状态,坚守无我本心。

世人不明道,处于“无明”的状态,颠倒梦想而自我。

所以,圣人治国依循天道,为“无为”,使大道在天下畅行。

“虚其心”。比喻破除自我意识,去除自我分别心。无我本心被遮蔽污染,就产生了自我之心。使自我之心变为虚空,被去除,就是没有了自我,就是破除了自我,无自我分别心。

“实其腹”。比喻使百姓保持纯朴厚实的天命本性。腹,就是肚子。充实肚子,就是保障百姓朴实的生活要求,不是去贪求显耀、奢华的生活。而是“见素抱朴”,没有自我分别心。

“弱其志”。志,心之所向,是心的意志。有了自我分别心,就有了美丑、贵贱、贫富、好坏等等因为分别心而贴上的自我情感标签,于是去贪求自己想要的,由此产生了贪欲的心志念头。开始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多得多占,厚爱多藏。弱化百姓自我自私的贪欲心,引导百姓起心动念少私寡欲。

“强其骨”。骨架是人体的支柱。人的骨架强壮了,躯体就高大强壮了。比喻去除自我分别心,去除百姓的自我小我意志,提升人的思维境界,强大精神支柱,无贪欲,做个高大强壮、有风骨,有气节的人。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就是坚守“无”的根本本性、“无我”的本心做事,即无我无私的做事。为“无为”,就是倡导和推崇无我、无私而无为的牺牲奉献精神和行为。

圣人为“无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在全国上下倡导和推崇无我、无私的“无为”精神风尚和行为,引领百姓尊道贵德,”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永远保持不自我、没有自我分别心,没有贪欲的心志,使大道在天下畅行。

百姓没有了争名夺利的功利心,没有了争强好胜的虚荣心,没有了不知足的贪欲心,那些爱耍心机小聪明的人,也就没有了耍弄心机小聪明的土壤和时机,从而不敢耍弄心机小聪明。如此,社会风清气正,民风淳朴,那么,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立身天地,效法天道,学习圣人,为“无为”,树立良好的家风,则家庭因此和睦兴旺。构建优秀的组织文化,则组织团队因此充满生机。加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则国家因此和平富强。

劳动奉献精神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