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乙本:
道。堇(谨)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颣。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质□(渝)。大方无禺(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形)。道殷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帛书甲本:
道。{下缺:谨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之曰。明{下缺:进道如退。夷道如颣。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殷无名。}道善
楚简文:
上士1昏2道。仅能行于其中。中士昏道。若昏若亡3。下士昏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4孛5。迟道[如颣6。进]道若退。上德如浴7。大白如辱。至德如不足。建德如[揄8。质]贞如愈。大方无隅。大器曼9成。大音祗10声。天象无型(形)。道[殷11无名。]
字词注:
1士:五帝时期指治狱的刑官;古代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
2昏:太阳落到了人手臂下方,表示傍晚,天要黑了,将要失去方向。引申为昏暗,暗而无光;神志不清楚或失去知觉。前有侯王的“舆非”,左有民的“不上贤”,这里再说士的“昏”,以上行为都是人运用“力”不正的普遍现象,在现象上来“贵食其母”——透过现象看本质。“昏”与“闻”在书写和字义上截然不同,从楚简《老子》的“昏”;帛书本作“闻”,听到。
3亡:消失。
4如:楚简本子作“女”,通“如”,或假借“汝”。
5孛:本义蓬勃有生气。引申草木旺盛的样子。
6颣:丝线上的疙瘩;瑕疵。
7浴:洗身,洗澡。
8揄: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作“揄”,揄,本义是引,挥动;宣传,发扬;赞扬,称赞。通行本作“偷”。楚简残无,从帛书。
9曼:楚简《老子》作“曼”,“曼”本义长,“曼”同“慢”。
10祗:音zhi,恭敬。
11殷:帛书甲本残缺。乙本作“殷”,通行本作“隐”。殷,本义:盛乐;《说文》殷,作乐之盛称殷,殷者,舞之容,殳者舞之器;盛大;富足,富裕。“道殷无名”,道的盛大没有名、不为名。
合并文:
上士昏道,仅能行于其中。中士昏道,若昏若亡。下士昏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孛,迟道如颣,进道若退,上德如浴。大白如辱,至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质贞如愈。大方无隅,大器曼成,大音祗声,天象无形,道殷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士不明白道,只会践行道的一半;中士不明白道,像不明白又像失去了道;下士不明白道,对道大笑,他不大笑就不足以是道了。
因此建议:通晓大道了,你要像刚长出的小草一样蓬勃有活力,在实践里运用道德;慢待了大道,大道就像丝有了结,用起来会磕磕绊绊;大道深邃无边,前进好像后退,崇尚德行就用好的品德沁润自己。展现高尚的德行给你看,你会觉得羞愧,你不满足于好的品德,建立品德就要赞扬美德,坚定信念依道而行,你的德行会更好。
矩绘制出的方,大的看上去没有了四角;大器要一点一点雕琢而成;宏大的音乐使人共鸣;规模广大没有了形状,道的盛大不为名,只有那道善始且善成。
释义:
水有清浊,浊者使其清,以利万物;人有明昏,昏者使其明,以利天下。如何去除浊和昏——知正道、行美德。
从古至今,万物的运动都有其规律和法则,人类的行为规律不变——付出和获取,但由于个体存在的形态、环境、认识的不同,在“有利”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行为也不同;人类的行为法则在先天的自然性法则和后天的社会性法则之间“摇摆”,即一个人是在此起彼伏的动物性和人性中生活在人与自然里。
自然、人类社会基本关系图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有限,记忆力有限,分析判断能力有限,选择能力也有限,但是就在这诸多的有限下,人类向上、向好、向善、向美的追求从未停止。人在自然里有道而生,用德而长,生活处处皆是道,身体力行,生养降息。这个道是以“欲望”为动力的有序运动,形成了人在环境里认识总结的规律和法则,自然用道生成、养育万物,万物之间依靠“自然”的道、相互付出着德而生存和发展。
前面说明了人与自然“行为”的道与德,在说过了侯王与民之后再谈谈士,因为人类社会的构成方式和动物的群体生存方式近似,有“首领”引领方向才能更好地生存——侯王、圣贤。人类社会和动物群体都具有相同的“仁爱”,最大的区别是人类产生了规范行为的道德,把为了“有利”相互伤害的“动物性的人”进化成了为了“有利”避免互相伤害的“人性的人”。为了维护道德、规范行为让人类更好地生存,人类社会性、辅助性劳动之名的管理者在天下人里面“诞生”——贤士;侯王、贤士都是出自群众的民——天下人,由此人类最基础、最稳定的社会形态在中华大地上形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雏形。
侯王、贤士来自民,对人与自然道与德的认识多于群众,从而成为“辅助”群众行为的“民”。用老子的观点看贤士,他们“如气似风”游走在侯王和民之间,上面对侯王,下面对民,贤士成为辅助治理、上下沟通的纽带。老子言:“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当“如气似风”的贤士对人与自然的道与德“若昏若亡”,甚至“大笑之”了,忘记了自己是个“民”,就是脱离了“本”和“下”,以“贤不正”和“士昏”的状态出现在社会里,只会扩大矛盾、引发上下混乱。
士在夏朝前是执行刑法的人,刑是对违背道、德、仁、义、礼的人进行惩处、教育的手段,《尚书·虞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又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大意是,皋陶你作为一个士,有五刑帮助你,对五刑要有全面的认识,在执行刑的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士”的治理范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后周朝继承了商朝“文化”,《周礼》是对“士”的扩展,《周礼》也可以说是人类第一本生活百科全书,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道”的理、形、数的力。用“礼”的实质是用“力”,“礼”不正了只能产生反作用的“力”,《周礼》也可以称作“周力”,后人多在“名与利”的“力”上“下功夫”,为了“有为”忘却了“无为”,忽视了其中蕴含的“道之力”,而“示之不足见,声之不足睧而不可旣也。”
铜钺人有认识的盲区,有情绪的左右,有现象的真假,但盲区、左右、真假都要一一辨识,不能成为公平、公正执“刑”的羁绊。老子道篇的“古之善为士者”就是对士最基础的要求,士是对道、德、仁、义、礼有了基本认识的人,对刑的运用会更加公平、公正,犹如今天的司法考试,只有经过了考试合格的人才能步入行业的大门,成为一个合格的士。这些合格的士有过线者和成绩优良者对道、德、仁、义、礼的认识深浅不同,就有了下士、中士、上士之分。
人“昏”是心“昏”,在道篇〈不上贤〉说到了人不走正道是欲望不满足的有‘智’的问题,并讲述了解决有‘智’、有欲的方法——虚其心、实其腹、溺其志、强其骨——从而使人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道与德,在生活里有知、识欲的有序而为。成为“士”的人相对于群众,士是对人与自然的认知水平高于群众的民,士“昏”出问题,有的昏庸无道、有的昏聩无能,有“欲令智昏”者、有“利令智昏”者(这里的智是智慧),也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令人“头昏脑涨”者在“昏天黑地”里浑水摸鱼。
士作为刑的执行者,是维护道、德、仁、义、礼的执法者,对士就会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避免“士昏”的出现,才有了“急迫”的“是以建言有之。”
明道汝孛是朝着明确的方向奋进。
迟道汝颣是要求理解、运用道德,先要解开自身问题的结。
进道若退是处理问题要往返于道的规则、在人的本性之间反复验证,求实、求真。
上德汝浴是用道德来“洗涤”自我,去除外在的“污垢”,留下精炼的“骨干”。
大白汝辱是“知耻者近乎勇”的更上一层楼。
至德汝不足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地追求。
建德汝揄是汇集民众的美德发扬光大。
质贞汝愈是神清气爽、百毒不侵。
大方无隅是基本框架,方不是枷锁,方也有柔性,或大或小不失其形。
大器曼成是行稳步坚,贵在恒远。
大音祗声是汇聚并奏响民众向上、向善、向美的大音。
天象无形是把正道和美德化作细雨广洒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