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做事的高手,都懂得借力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5/2/23
北京中科白癜风在哪里 http://www.wzqsyl.com/m/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善于做将领的,不逞强斗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同敌人正面交锋;善于任用人才的,对人谦居其下。

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叫做任用人才的本领,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最高准则。

成事的高手和智者,都深谙用人之力。他们善于借用外在的力量,借人、借物、借时、借势达成目标。

善于借力,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和魄力,更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和智慧。

1.借力就是有效整合资源

借力,就是借其之力,对身边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效率,达成目标。

智者善于把握机会,整合资源,借力而行,团结、运用一切外界的资源和力量,达成目标。

《荀子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于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意思是:借助车马的人,即便脚走得不快,也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即便不善于游泳,也可以渡过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用外物罢了。

做事当借力而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力量才够强大;借用一切可以借用的物资:工具、方法、经验、知识、时机、趋势等,才能够事半功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力,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点更高,目光更远。

闭门造车,墨守陈规不可取。你所想的,你需要的,你以为创新的,一定有一个人已经有了你所需要的资源,我们要做的,就是善于借助他人之力,提高效率达成目标。

2.什么样的人能够借到力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硬如铁。

每个人都想借助他人的智力和资源,借助天时地利有所成就。

每个人都想借力,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借到力。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人,才能得到大众的支持、把握机会和趋势。

厚德的人

《道德经》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万物生长、兴作,都是按照自然规律,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只有尊道贵德的人,才能得到万物的支持。

《中庸》中也提到德的重要作用:“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真正的长寿,不是人生短短几十载,而是精神的世代铭记和传承。

如果所做的事不是正道,违背了天道,不仅事不得成,人也会遭殃。

谦卑的人

放低自己的人,以空杯心态才可以接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水滋养万物,依然谦卑低下,不求利,不争功。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大海所以能成为大海,正是因为姿态低下,才吸引了涓涓细流、江河湖海的支持,成为一望无际的大海。谦虚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不断获得进步。

利他的人

《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利他思维,是天道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有所成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也是一个人成功立业的做事准则。

优秀的人

给你一个支点,你也可以撬起地球。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可为你用的这个支点。

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更快,巨人一直在,但是有能力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却寥寥无几。

优秀的人,才能吸引优秀的人。聪明的人打造自己,不断进步和强大,让自己的实力配得上梦想。这样,才会得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谋事。

3.能借到什么,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智慧

智者思维开阔,胸怀宽广。天下万物皆不属于你,但均为你所用。

借他人之力,能够借到什么,借到什么层次,整合的资源有多大,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

借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个人的力量和知识是微小的,善于借他人之力,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的人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任何时候,借助他人的知识和能力,都比单打独斗离成功更近。

战国时期的孟尝君,礼贤下士,很多有识之士都愿意追随他。

齐王怀疑孟尝君,就罢免了其相国的职位,让他出使秦国。秦国知道孟尝君很有才华,就借机囚禁了孟尝君。

孟尝君派人求助秦昭王的宠妃,宠妃说只要齐国那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大衣就帮他求情。

于是,孟尝君的一位门客就在夜晚钻狗洞进入秦宫,拿到了已经送给秦王的狐白裘大衣。于是春申君就被释放了。

秦王很快就反悔放走了春申君,于是就派人追杀他。春申君连夜离开秦国,走到函谷关时,天还不亮,公鸡还不打鸣。按照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

半夜三更哪里会有鸡叫呢?春申君的一位门客会学鸡叫,“喔,喔,喔”几声后,关外的雄鸡跟着都打鸣了。守关的一听鸡叫就打开了关门,孟尝君一行人终于逃出了秦国。

不论何人,都各有其能。为人就要善于团结他人,借助他人的能力和技能达成目标。

借物

物有百种,形态多种多样,一切有形之物,工具、钱财、土地河流都可以为智者所用,达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

刘备半生颠沛流离,到处寄人篱下。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趁着孙权、曹操争夺荆州南郡的时候,出兵占领了荆州四个郡,后来在周瑜死后,又成功“借”到荆州的军事要地:南郡。

然后,刘备凭借江陵进入益州占据了天府之国,成立了蜀汉政权,和东吴、曹魏三分天下。

借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助天时,利用江面起雾的夜晚,成功从曹操那里“借”到10万支箭。

《道德经》中写了水的几个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动善时”。水会选择何合适的时间而动,以滋养万物。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夏雨来势汹汹,冲走夏日的高温;冬雪皑皑,瑞雪兆丰年。

善于选择合适的时间,是一个人经验和能力的综合表现。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大自然尚且按照时令发展,我们做事自然也要遵循时机。

借势

站在趋势的风口上,一个人、一个团体就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几率。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智者善于借势,乘借时代的趋势,行业的趋势,与时俱进,先人一步思考,先人一步行动。

楚汉争霸最后,双方言和,项羽带着10万大军回彭城,刘邦也想撤回关中。

楚军已经兵疲粮尽,张良力谏乘势追击。于是刘邦加大对韩信、彭越两员大将的封赏,一起对楚军形成包围。

项羽无力应战,退回到垓下,但总终还是陷入了韩信“四面楚歌”的困境,自刎于乌江。

《孟子公孙丑》中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兹基,不如待时。”

虽然有智慧,不如赶上一个好时机;虽然有种地的好锄头,不如等合适的农时去种田。

红花需要绿叶衬;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成功的人,都是善于借力的人,是整合资源的高手。

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只有懂得自然规律,善于借力,运用他人的知识和智慧,借助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有所成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40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