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个人的认知,与这个世界的真相,都是截然相反的,如果你现在感觉困惑,那不妨来看一下杨朱学派,或许在这里,你就能明白自己的困境,和一些之前不太理解的事,大家好,我是白同学,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道家的杨朱。
道家的杨朱
说起道家,大多数人都能够联想到黄帝、老子和庄子,但其实在庄子之前,还出现过一个人,这个人所讲的道学,才是道家思想中不可多得的精髓,这个人,就是杨朱;杨朱,字子居,战国初期人,常被人称为是老子门生,在杨朱的鼎盛时期,甚至形成了一个“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杨朱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叫作:“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意思就是如果拔掉我身上的一根毛,能让全天下人得利,这种事我不干,听起来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典范,单独看这句话,确实与道家思想是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实这句话的原版应该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就是拔掉我身上的一根毛,能让全天下人得利,这种事我不干,但是让全天下都给我好处,这种好处我也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不取天下人一毫,不利天下人一厘,那就不需要什么仁义道德,也不需要严刑峻法,天下自然就会得到治理。
这样的认知与我们的常识是相悖的,我们总认为治理一个乱世,最主要的是在“治理”二字,就是需要一套合适的方法,但杨朱却认为,任何方法都是治表,并不能将其根治,而没有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这有点像是无招胜有招,其实也就是无为,帝王不要为了夺取天下,而奴役百姓,百姓也不要为了加官进爵,而迎合帝王,商人不要为了从中谋利,而压榨平民,文人也不要为了荣华富贵,而创立学说,人人只需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去损伤自己或是压榨别人,这样天下自然就没有乱事,这个说法可能有点难以理解,要想真正了解杨朱思想,就要看这门学说的前提。
论生死
杨朱学派一共有三个要素,第一个就是“论生死”,这个“论生死”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就是“每个人都会死”,听起来可能有些残酷,在杨朱学派中没有幻想,什么成仙、拜神都与杨朱无关,这是一句让人难以接受的实话,也是杨朱思想,被定为“异端学说”的主要原因之一,听起来有些可笑,但人们就是不能接受实话;在这个基础之上,杨朱又说,不管你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还是成为人人摒弃的恶人,最终都是要面临死亡,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就要面对现实,坦然的接受这个结局,杨朱的弟子孟孙阳曾经这样问过他,他说:“要是有一个人,珍视生命爱惜身体,以此祈求不死,能办到吗?”杨朱回答:“人没有不死的道理。”孟孙阳又问:“以此祈求长久活着,能办到吗?”杨朱回答:“人没有长久活着的道理。生命不是珍视就能长寿的,身体不是爱惜就能健康的。”
在这里,杨朱还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叫做:“且久生奚为?五情好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变易治乱,古犹今也。”就是说,要长生干什么呢?世间的苦乐,古今都是一样的,社会的变化,古今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这一生真的好好体验了,该听的听过了,该看的看过了,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那么你可能就不想长生了,由此,杨朱引出了下一个观点,就是人生应该怎么过?是像尧舜大禹一样一生劳苦,留下万世美名?还是像暴君夏桀一样享受,遭受后人摒弃?在这里杨朱又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孔子有位叫做原宪的学生,这个人为了名声而穷困潦倒,损害了自己的生命,也有个叫做子贡的弟子,这个人为了生财而劳累身心,也是整日夜不能寐,这个时候就有人问了,贫寒不行,发财也不行,那要怎样才合适呢?八个字:可在乐生,可在逸身。让生命快乐,让身体舒适,这也就是杨朱思想的第二个重点,叫做——贵己。
世间大道
贵己,是杨朱思想的第二大重点,是最难理解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误解的一点,“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生命,生难遇而死易及”,杨朱说,一百岁,是人类寿命的极限,能活至百岁者,一千个人中也挑不出一个,我们就假设有一个人能活到百岁,年幼和衰老的时间,就占据了生命的一半,夜晚睡眠失去一半,疾病哀苦又是一半,这么算起来,人生也就匆匆十几年,那你这十几年的时间要怎么过呢?为了名声去奔波,损伤自己的身体?还是为了欲望去束缚,徒增自己的烦恼?不是,都不是,你想怎么过不需要问别人,而是要问自己的本心,叫做: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不违反自然的本性,不为名誉所引诱,不背逆万物的好恶,不追求死后的名声。
讲到这里,杨朱的弟子突然疑惑的问道:只重视自己,不考虑他人,这不是自私吗?于是,杨朱才说出了我们开篇提到的话: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这句话的原意是每个人都有重视自己,同时也要重视他人,对自己有坏处的事不去干,对自己有好处,对他人有坏处的事也不去干,儒家讲牺牲自己、成就他人,但孔夫子去世之后,还有谁牺牲了呢?不都是让别人牺牲,成就自己吗?这些话可能有些违背常理,杨朱的思想就是这样,所以才会一直遭受摒弃,他有个弟子曾经这么问过:人们不应该追求名节吗?不应该追求一些富有道德的东西吗?杨朱说:不过是借名声来致富罢了。弟子又问:那为什么有些富有的人还不罢休呢?杨朱答:还要谋取显贵地位。弟子又问:那地位已经很尊贵了,为什么还不罢休呢?杨朱答:为了身死之后的荣耀。接下来还是同样的逻辑,人都已经没了,还要什么名声呢?这是为了子孙后代,借一个名声可以恩泽乡里,利益宗族。
紧接着,杨朱举了一个例子,就拿廉洁来说,真正廉洁的人,就一定会贫困,真正谦让的人,就一定会被埋没。所以有些靠廉洁和谦让出名的人,是怎么出名的呢?就拿明相管仲来说,他曾经担任齐国的国相,君主淫逸他也淫逸,君主奢侈他也奢侈,他顺应君主的所作所为,做到言听计从,所以他的才能得以施展,齐国成为霸主,但是他去世之后,管氏家运就此败落;与管仲相对的是田成子,他也曾担任齐国的国相,君主奢侈他施舍,君主骄横他谦虚,所以呢,他就夺取了齐国的政权,子孙后代无一不身世显贵。弟子恍然大悟:照这么说,真名声使人贫贱,而假名声倒使人富贵!杨朱又说道:务实的没有名,求名的没有实;所谓名声,都是虚假的罢了。从前尧舜假装把军位禅让,因而不失天下,长久的享受天子之位,伯夷叔齐倒是实在,真的让出了国君之位,结果就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一些人常把兼爱天下、利益别人挂在嘴边,这个就叫做名,用这个名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背后的实,掩盖背后真实的目的,例如宋江,天天叫嚣着替天行道,结果呢,到头来还是一心招安,所以呢,还是那句话,不利天下人,就不会被人挑唆,不损天下人,就不会徒增心伤,自己真正要想的,就是贵己,要尊重自己,珍爱自己,讲到这里,杨朱又顺势引出了第三大重点,应该怎样爱护自己呢?或者是人这一生,到底应该怎么过呢?四个字:全性保真。
全性保真
听到“全性保真”这四个字,大家可能觉得熟悉,这个就是一人之下中,全性门派所信奉的思想,这四个字要拆开来看,全性,就是顺自然之性,人这一生,最怕的就是为外物奔波,为了财富,为了名声,为了享乐,其实这些东西就是人生痛苦的源头,很多东西只求够用,贪得无厌反而没有好处,接下来是保真,保真这个词不好理解,用杨朱的话就是“保持自然所赋予我身之真性,自纵一时,勿失当年之乐;纵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纵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顺应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么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们举个例子,你有焦虑的时候吗?就是什么也不想做,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一点欲望,就想这么躺着,一动不动,漫无目的刷手机。出现这个的原因,就是自纵一时,丢失了当年之乐,提前透支了对人生的体验。
杨朱曾经说到过,如果这个世界上你该看的都看过了,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你就会觉得无聊,这是一个正常反应,小的时候没有手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期待,尽管外面可能一片狼藉,但自己的内心仍有憧憬,但现在呢,所有的憧憬都汇聚在了一块小屏幕里,使用得当,则是一样利器,使用不当,就丢失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再举个例子,你有多久没专心做过一件事了?你有耐心看完一部电影吗?有耐心读完一本名著吗?有朋友可能会说,能把信息浓缩,为什么要徒增麻烦呢?并不是,真正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力去获取,快乐也一样,当你通过很简单的方法就能获得快乐的时候,你以后可能就很难再快乐了,赌博就是这个道理,当你通过很轻松的方法,来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你可能就不会再脚踏实地的走了。
总的来说,杨朱的思想比较特别,至于好坏,我不做任何评价,但一门学派,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派,那他一定会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取其精华,或许你就能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答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