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道德经》的朋友都知道,《道德经》的核心精髓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圣人用之,明道,通变,用反。
大部分学者的注解认为,这里的“反”是“反过来”,与“正”是反义词,部分学者认为“反”是通假字“返”,而“弱”,是“柔弱”的意思,并有很多典籍还用“柔弱胜刚强”的案例来举证,对此,茶禅语惑有一些新的见解,细细体悟,有些玄妙,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
01“将欲毁之,必先累之”,“道”主导的变化,都是渐变
研读《易经》的人都知道,由“道”主导的所有变化,都是渐变,而那些看似突然的巨变,都是“道”长期作用的结果,只是很难察觉罢了。
自古就有“防微杜渐”的故事,孔子在《易经.系辞》里说,“小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小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些都足以说明,道的作用的特点是渐变的特点,需要时间积累。
02“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研究过《系统思维》的朋友应该知道,所有的事物的发展,都会有正反两种作用力,而事物发展或者运动的结果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反作用力所产生的合力的结果。
那个主导事物发展的力,我们称之为“动力”,而那个与“动力”相反的叫“阻力”,这两种力一明一暗,同时存在,当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时候,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个时候事物的发展(或者物体的运动)就会处于一种匀速的状态。
而“道”在这里就表现为“阻力”,充当了一个维持平衡的角色,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事物发展的反方向,是道之动。
但是“道”总是站在两种相反的作用力比较弱的那一方,弥补它的不足,所以叫“损有余,而补不足”。
03“弱”解释为使动词“弱之,使……变弱”更为合理
以弱胜强,对于这一点,最有名的要数孔子拜访老子的典故了。
孔子年轻的时候,血气方刚。有一次孔子拜访老子时,老子问孔子,牙齿和舌头哪个更强,孔子说,牙齿锋利,肯定是牙齿强了,老子张开嘴巴,伸出舌头,并指了指已经掉光了的牙齿。
他告诉孔子,柔弱的东西更容易长存。
读了《孙子兵法》与《素书》之后,有了进一步体悟,在实际用应中,遇到强大不可战胜的敌人,要“分而化之”,使之变弱,才有战胜的可能。
后来再读《鬼谷子》,“化而裁之”为道之变化,进一步证明这一点,如果把“弱”解释成“弱之”更加玄妙。
04“反者道之动”,“反”作为“返”解,体悟“渐返”更加玄妙
大家知道,《道德经》与《易经》讲述的是自然之道,也就是说,在没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这些道之规律,极为玄妙与准确。比如在古代,袁天罡用《占星术》对女皇武则天的预测,近代有印度的神童利用占星术对年灾难的预测,都极为准确。
但一旦有人为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即使趋势不变,但在时间上也很难把握,爱因斯坦曾经试图研究股市,一度亏掉了自己所有的身家,后来他说,“我可以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无法计算出股票的涨跌”,就是因为有了人为的干预,根本无法掌控变化的具体时间。
那么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要想得到“道”的“回馈”就要先学会“给予”,你给予的越多,得到“道”的回馈就越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