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天网恢恢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19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á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注:这句似为抄录有误,其意在整段里也显得多余。放在第六十三章更合适。六十三章原文如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读至此处,就快接近尾声。自今年开工以来,日读一篇,如此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地看,实在有些汗颜,有点暴殄天物。我之所谓解读,实际上就是在翻译,既没有深入理解,也没有归纳总结,更谈不上心得体会。道德经是要拿来用的,它虽然有“万经之王”的美誉,但从哲学角度,却也不是毫无瑕疵的理论。更不能以为通读了道德经,自然就拥有了大智慧,就拥有了做事的能力。道德经里的思想,是需要生活的积淀才能有深入理解的,一定是要拿来应用。要用好道德经,记住三个词:明道、通变、用反,记住两个最关键的字:变、反。道德经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时间,如今我们看见的八十一章版本,是经历代专家、学者溯源、考证、整理出来的。比较有名的注释本有王弼本,苏澈本,河上公本。现代解读本就更多了,质量也参差不齐。但遍览各版,无非是翻译,考证,删改而已。据说毛泽东也喜欢看道德经,看过很多版本,他最认可的是王弼注释本。今人所读之版本,有三个源头版本:一是河上公传下来、王弼注释的版本,是现代通行本的主体。还有就是来自郭店出土的楚简道德经残本,以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丙抄本,经多方校对汇集而成。比较好的解读版是陈鼓应老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但也仍无外乎翻译,仅代表作者本人的理解。无论哪一本,并不影响阅读,主体内容的差别并不大。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版本,每一个解读或是注解道德经的人。如果一定要找出点崇高的意义来,用得上一句话:为往圣继绝学。我相信,道德经已经并且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闲言少叙,这一章讲了两个观点:1.大智大勇,勇于不敢2.天道如网,疏而不漏1.大智大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之前的章节里,老子曾论述过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关于勇气,老子的见解还是非常独特的。如果自己恃强,什么都敢,没有敬畏之心,则容易走入死路、容易走向衰亡。举凡大勇之人,必有仁爱之心。唯慈方能勇,唯俭方能广。一个包容、仁爱、心怀天下的人,才是大勇之人。而大勇之人,老子又有一句话叫做大勇若怯。大智大勇的人,看上去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慎终如始。苏东坡在留侯论里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人这一生,要想成就点事业,没有大智大勇是不行的,沾沾自喜,急躁易怒,小肚鸡肠终究是成不了大事。我们老家有句话叫“小人干不出大事来”,我们要做“大人”,不要做“小人”。其次,“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是没有好恶的。既不会偏袒好人,也不会偏袒坏人。那么“天之好恶,孰知其故?”臧否人物,不能单以善恶论之。才德兼备,也并不一定会成功。你不得不承认,这里面也有一点“运气”的成分。英雄造时势,时势也造英雄。每个时代都有他特定的机会,风口来了,你是不是那头站在风口上的“猪”?这需要点审时度势的本事。但是事情的规律摆在那里,“勇于敢”和“勇于不敢”,都需要勇气,后者需要的勇气更大。拥有“半瓶子”本事的人,成天咣咣当当的响,他眼底下都是庸人,看别人都是缺点,看事情都是困难,见难而走。胸有成竹,腹有良谋,沉稳厚重的人,总是像武林高手一样,每一招明明是后发,总能先至。一招打出去平平无奇,却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内力,让人难以抵挡。2.天道如网老子发明了“道”的理论,确实是中国思想史上石破天惊的创造。他从自然、历史和春秋时期的各国之间的时事中总结提炼出“道”的辩证法,是非常了不起的。说完了勇,他进一步从道的角度再次归纳自己一再重复的思考逻辑。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春秋无义战,弑君三十六。他看到了太多无意义的争斗,太多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太多诸侯国失去仁义。他眼看着周王朝的衰败。所以才会大声疾呼,不争之争,方为大争,无私之私,方为大私。不言而善应。所谓“大辩若讷”,合于天道的真理,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去装饰,不需要如簧的巧舌去辩解。不言之教,实在是胜过无数的语言。起而立行,永远比坐而论道要强。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你做成了那件事,还需要多说什么呢?道德经不是教人怎么失败,而是教人怎么成功的。但也不同于庸俗的成功学。不召而自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谓德能蓄人,功德积累到位了,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跟着你走。实实在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道理不需要多高妙的智巧。最高明的谋划,看上去像渔网一样,到处都是漏洞。但就是能捕到“鱼”。天道就像渔网一样,疏而不漏。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在重庆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谈日本投降后中国的和平建国大计。蒋介石十分笃定毛泽东不敢来。党内外也有很多人劝毛泽东不要赴这场鸿门宴,以为有来无回,很有可能会步张学良的后尘。经反复思考,毛泽东拍板决定,去。当载着毛泽东的飞机落地重庆当天,山城报纸上称赞他此举“有“弥天大勇”。在渝期间,毛泽东应柳亚子之请,手书沁园春?雪一词相赠。这首词在山城重庆一经面世,立即风靡山城文化界。这首词字里行间传递出的伟大气魄震撼到了这座战时陪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