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破译第四十九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7/20

1、南雁老师讲解:六道轮回

2、凤舞回讲堂

3、南雁老师讲解《开经偈》

4、老子传奇《道德经》

5、南雁老师讲解:宇宙的演变

6、南雁老师讲解:性命双修

7、南雁老师讲解:“静”字

8、南雁老师讲解:修心

9、南雁老师讲解:清理怨情(1)

下册·德经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没有一成不变的专为自己打算的私心,而是把人民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念。对于善良的人,我一律善待他们;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同样善待他们,这样就得到了大家都好的美好结局。诚实的人,我信任他;不诚实的人,我也同样信任他,这样就得到彼此都可信任的大好结局了。圣人心存天下,谨慎小心,为天下的人民都归入“正道”而普施爱心,他的心浑厚朴质,无比纯洁。人民大众的耳目都集中在圣人的身上,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而圣人都把人民大众当作纯朴无邪、单纯至真的婴儿对待。上一章为修“道”者指出了“为道日损”“至于无为”的内修之路,也是一条去除凡俗污染的洁身静心的必经之路。本章指出:圣人不仅要自己走“无为”之路,而且,要用“道”的大爱心,使所有的人都变成单纯、善良、诚信、浑朴的人,这样,方可同步前进,共同踏上“无为”之路。本章共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开头至“德信矣”。这一层次指出:由于圣人只有大爱心,没有分别心,所以就能得到大善、大信,让所有的人都沐浴在圣爱的阳光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指出了圣人与凡夫的不同。所谓“常心”,就是世人难以看破的那个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那个“心”。圣人心中只有别人,故云“圣人无常心”。故此,我们可以说,所谓圣人与凡夫,不过是其心向不同而已。凡夫可以说是有凡心的圣人;圣人也可以说是有圣心的凡夫,如此而已。那么圣人如何才能做到“以百姓心为心”呢?首先,“善者吾善之”。“道”的大爱心,首先要给予“善者”,其次“不善者吾亦善之”。对这一点,凡夫与圣人就不同了。凡夫对“不善者”,往往待之以“不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们伤害别人,应当给他们相应的果报。而圣人则认为,世界上其实没有“不善”,只不过是环境的污染“因缘和合”造成了这种情况。所以圣人只有用圣光、圣音为“不善者”洗去污染,他就自然而然变成了“善者”,故尔圣人从不鄙弃“不善者”,不对他们存有分别心,而另眼相看。释迦牟尼佛为想要杀死自己、而前科杀业颇重的人印心,耶稣基督吸收妓女作为自己的弟子,老子向战争狂人、强梁者、昏君等“不善者”宏法,有的大明师到监狱里向罪犯这类“不善者”普施“道”的大爱心,这些都是最感人至深的注脚。这样就使得“百姓”的全部都归善如流,因此才“德善矣”。这个“善”是“大善”,是“道”之“善”,才真正做到了“以百姓心为心”。反之,若弃去“不善者”,那就不能叫“以百姓心为心”。同样的“道”理,圣人“信者吾信之”,对“不信者吾亦信之”,这样方可“德信矣”。这个“信”,是“大信”,是“道”之“信”,也才真正做到了“以百姓心为心”。故尔,对“不善者”、“不信者”的态度,是检验圣人与非圣人的试金石。或者说是圣人的“道”心纯不纯的分水岭。第二层次,从“圣人在天下”至结尾。这一层次指出:圣人不仅能用“道”的智慧之光透视自己浑朴无邪的本真,而且能够洞悉百姓的单纯至真的婴儿般的本性,因此才可以共同回归“道”的本源。“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是说圣人虽高,但却非常谦下,总以“柔弱”“守雌”之心,为天下人遍施“道”爱,不敢有丝毫的伤害。从不妄逞刚强。“浑其心”,是说圣人所以能这样做,完全是由于圣人有这样一颗无染而纯真的心。“百姓皆注其耳目”,是说圣人的一举一动,在百姓的耳目中的地位。百姓们都以圣人的举动为规范,而抉择自己的何去何从。“圣人皆孩之”,是圣人“浑其心”的折射,实际上是“道”心的一体两面。佛学中说人人都有佛性,道学中说人人都有“道”心。正因为如此,圣人才能用“道”心来透视百姓的“道”心。反之,假如圣人的“道”心严重被污染,变得很复杂、很不单纯,他就产生不了“圣人皆孩之”的高水平。而把百姓看得比自己也要复杂,百姓的本真要被淹没了。

发布:九天玄女母根文化教育中心

注译:南雁双飞

读诵:静月

编辑:二娟喜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4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