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的本性之中,有一种心随境转的性情,当我们处在某一种人生际遇之中,通常会随着当下的际遇使内心产生变化,比如说身处物欲场中,内心就陷入迷乱之境,身处低谷逆境之中,内心就充满沮丧之情,而这一切都是世人常态。
《道德经》之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就是能够清楚了解自身的人,才算得上智慧,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缺乏的恰恰是这些“自知”的智慧。
很多人即便察觉自身所处的状况,但也不能理智判断以及客观分析内心的状态,当意识模糊思维混乱时,更谈不上妥善合理且正确的解决问题。
而人生所有的问题根本,都是从错误的情绪之中开始产生的。
对于人生来说,情绪的伤害比事情本身对人的伤害更大,不管人处在高峰还是低谷之处,当看不清自身,只是以情绪驱使自己往错误的方向奔逐时,只会使人生越来越被动。
不管是身处名利场中还是逆境之内,都会因为环境产生的情绪而导致自己无法看清事物本质。
比如一个人身处富贵之中,本来应该收敛自己的物欲之心,保持冷静,让自身适可而止,以此休养身心,在避开物欲膨胀的同时,也能避开人生潜藏的祸患;又比如,当一个人身处低谷之时,低谷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机缘,它是下一步成长的阶梯,只要你度过这个低谷,这个低谷必然会化做你身上铠甲,通俗来说,低谷也是人生成功的机缘。
但是很多人却因为无法理智的看待问题,更无法客观的看待低谷,在沮丧的情绪下导致自己在低谷中一再沉沦。
就这样,因为看不清自身而导致自己处在更加痛苦的状态之中,这一切都是因为心随境转产生的情绪而带来的负累。
有一句话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一个人心随境转的状态。
而一个真正的智者,则能够拨开云雾见青天,这样的智慧就是让自身即便处在境中也能以境外之心观之,由此境转入彼境的功夫修炼自己的人生,这才是高明的处世状态,修行的真实功夫。
二、
《菜根谭》中所说: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
意思就是:在电光石火般短暂的人生中较量长短,又能争到多少光阴呢?在蜗牛触角般狭小的空间里你争我夺,又能得到多大的世界呢。
《蜗牛角上的战争》,这个故事原文出自于《庄子》之中,原文的大意是这样的:
在战国时,魏惠王与齐威王订立盟约之后,齐威王违背盟约,魏王听了大怒,要去讨伐齐威王。
很多大夫都在旁边劝阻,但是劝阻无效,这时惠子引荐戴晋人面见魏王。
戴晋人对魏王说:“此前有两个国家建立在蜗牛角上,蜗牛左角上建立的国家叫触氏,右角上的国家叫蛮氏,两个国家连年发动战争。
有一次,触氏和蛮氏发生战争之后,触氏打了胜仗,杀了蛮氏士兵好几万人,蛮氏国家败兵逃走之后,触氏还在后面追赶了十天半月才返回。
魏王听了就觉得这是非常荒唐的虚话,而戴晋人又说:“你如果能游心于无穷的境地,从人间通达宇宙,再返回人烟存在的地方时,那人烟存在的地方岂不也是若有若无的渺小吗,而在这渺小的人烟之间,便有了魏王和齐王两个地方,那这君王和蜗牛角上的蛮氏又有什么区别呢?”
魏王听了这一番话之后,心中恍惚,若有所思。
这个故事非常符合庄子的哲学思想,就像《庄子》在开篇处就说这样一句话: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通过塑造一个“大”的形象,让世俗之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感受“大”的力量,以此跳出世俗小的角色之外,用不受局限的态度审视世界,防止自己因为狭隘的意识而沉溺于世俗角色之中,避免因为狭隘的偏见而让自己做出了违背天道的妄行。
让世俗之人不再因眼前小利得失而计较,也能不被眼前片刻的俗事而困扰,这就是跳出自身角色而审视角色的智慧,而这也是真正超脱的人生境界。
《小窗幽记》之中说: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身不落枯槁。
能在炎热的地方思念寒冷,那么一生都不会遭受凄凉。能在恬淡之处寻求浓厚之感,那么一生都不会落到形容枯槁的境地。
能在人生高峰之处冷静下来自己的头脑,能在人生逆境之中沉淀下来,以保持理智的心绪,这才是做人的真正大智慧。
不受环境对自己的束缚,能够跳出自身的角色之外,站在更高的角度理智的看待问题,这才是真正难得的状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