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所讲的是天道、人道和无为自然的规律。当你懂得天道,当你懂得人道,天人合一,那么你诸事就顺利,它就恒顺了自然的规律。
无论你今天春风得意的时候,你来看《道德经》,它会让你不去得意忘形;如果你今天是失意和遇到挫折的时候,《道德经》中它能够让你找到一个方法去脱离今天的困境,所以说《道德经》它是一部工具书,它也是方法论。
当初老子去著述这本《道德经》,他的目的是让我们后来人从这简单的五千言中去了解我们怎样去做人、我们怎样去做事?所以说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是著经根源。
老子他就是为前面这两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去写的《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什么含义呢?道,你认可它也罢,你不认可它也罢,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是无时无刻不在运行、效法于自然。老子那个年代没有车的,我们今天坐过车的人,开过车的人你都明白,开车的时候该左拐就左拐,该右拐就右拐,前行的时候就是不偏不倚,而不偏不倚的这个感觉用语言不能去描述、用文字不能去描述,所以说它就是车道。开车有车道,你遵循、捕捉到不偏不倚的道,这个车它就听从你的使唤,就能到达目的地。
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你认可它存在而去赞美它,你说:道啊,太伟大了!名非,你不认可它,你说:道啊,你根本就不存在!老子早就说了会常名;就是会永远的争论下去啊!
所以第一章这两句话就是老子为什么要写这篇《道德经》的原因就在这里,也正是因为老子他认为,认可它存在和认可它不存在,赞美它和非议它会永远的争论下去,所以他就写了这篇《道德经》,写了这篇道德经以后,他说你用什么方法去了解道呢?要求我们如何去做呢?要求我们常常的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中。什么是空灵的状态呢?修道要打坐。儒家的也有坐忘,佛家的也有坐禅,所以说我们首先在了解道的过程中,就要了解老子他为什么要我们处于空灵的状态之中,他要我们人常常能够去打坐,打坐的目的是什么?打坐就是要让我们身形合一,身心合一,修心养性。关于打坐,佛家、道家和儒家它有一个共同的理论。
佛家要求我们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要明白真我的本性,要明白我们看得见很多虚幻的这些东西不是真实的。而我们儒家,他要求我们修心养性,儒家也提倡打坐的,也要求常常处于空灵状态中,要通过修心来培养性格和外形。我们道家,修心炼性,一个道人走到哪里,别人尊不尊重你,它和你的道貌、和你内在的气质是有关的,而内在的气质就是真我。你有多少的底蕴,别人所看见的也就是说我们的面部和电脑的显示屏是一样的,这个电脑里面有多少的内存、多少东西,他可以通过我们的面貌,相由心生所表露出来的。所以说当我们修心炼性的过程中,我们就符合于道,我们符合于道的时候,我们就能和天道相契合。当你一念正想去做一件事情,天道与我们人道相契合,这叫一念善皆为善,一念恶皆为恶。为什么说真我的本性?老子说要我们处于空灵的状态中?为什么讲究要打坐呢?所以说过去千百年来,很多得到真实要趣的,他是在打坐的过程中与上天融为一体,人体这个小宇宙与大宇宙融为一体以后,真实的要义他得到了一种正确的对比和理解。第二要常有,有是什么,就是要求我们去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干什么呢?行万里路去看山川河流、世间的万事万物,它们与道是怎样去契合的?它们与道契合,怎样去做到天衣无缝的?天地间的万物和很多的自然景观,它的鬼斧神工是怎么来的?
所以老子教给我们两个方法:第一个是修心打坐,第二个是行万里路,再通过自己的观察然后去了解道的奥妙。所以老子说,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经常说你这个人无中生有,他认为这是个比喻词,不是的。有,它是无中能生来的。一个茶杯它是空的,它是无,无中能够生有,这个茶水它能够倒进这个茶杯。举个例:你到别人家里去,他给你倒了一杯茶,你马上喝完,那么就空明了,空明以后,这个主人他马上再给你倒茶,那么无中它又生有。而万事万物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无,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是它们是同一本源的。
大家可以看一看《道德经》,太极这个徽标,这个徽标小的地方它被大的包容,而大的地方又在逐渐消融,又被小的延续,也可以说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似独立,而是一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