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你以为道德经是讲道德,我却从中读到了中国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9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www.wxlianghong.com/
道德经不是讲道德的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望文生义,我就有过,肯定不止一次。打记事起,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三年级,自然课老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大海有多深吗?我自告奋勇举手回答“海有两万里!”老师没有说什么,我当时还挺自豪的,好像没有其他同学举手,他们都不知道。我的答案来自于舅舅书架上有本书,书名叫《海底两万里》。我还没翻过那本书,当时认字不多,还处于看小人书阶段,觉得满纸文字是大人书,不是我这小孩看的。那天放学回家,因为老师的这个问题,我翻了翻书,发现出洋相了,原来这是一部讲坐着潜水艇在海洋深处游历两万海里的书,并不是说海洋的深度有两万里。

老子《道德经》是道经和德经的合称,当然不是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他老人家当时正应镇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再三请求,给后人留下一点解决困惑世人问题的指南。如果老子再世,当代人肯定会向他请教,请问人类如何能彻底摆脱新冠疫情困扰?

那做官的尹喜有没有问老子如何升官发财,或者如何治理百姓?不然老子为何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恒使民无知无欲……”怪不得,有砖家说老子专讲愚民政策,为统治者服务。

唉!中学时读到这样的话,让我对老子顿无好感,找个理由,古文看不懂,将道德经束之高阁。不懂的时候觉得错过无所谓,懂的时候才知错过是过错呀。

现在人关心发财的法门,上古之人,象尹喜这样求道的人很多。当时求道不完全是求仙长生不老,而是寻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古人认为这里一定有一个总的法门。老子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如何得到这个总法门。事实上,据马王堆考古发现的帛书《德道经》(我没打错字,是德道经,不是道德经),德篇在前,道篇在后。

可能不少人看到《德道经》,脑子里闪现的是得道经,得到经,是教我如何gain吗?两眼放出异样的光芒,如果看了这部经,能让我股市、电商赚到,那出十万、二十万报个班,秒杀!下单绝不眨眼。

老子和尹喜探讨的显然不会是gain得到钱或权,他们的课题更为宏大,要解决的是人类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古人有,现在的人有,万世之后的人依然会提出。

这部经典里提到不少具体的事物,有什么王、民、兵、天下、身与货等等……,看看就行,别较真,有的以为道德经在讲兵法,在讲帝王御民之术,在讲养身之道……古人讲话有这个特点,凡是讲具体的什么事物,一定还有更深层的意思,那些具体事物只是一种比喻而已,在道德经里尤为明显。

先别管每一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与其查找各家注解,在网上论坛里与人辩论某一个字的“真实”含义,读经典的第一步是

把书翻开,开口读起来!

一部道德经,个字左右,开口读一遍多少时间?不紧不慢读,一个小时左右读完。

就算你忙,分两次读,每次半小时,一周读一遍,先完整读三遍再说。

熟读,是读古文经典的一个抓手。读,言字旁,就是提示我们要开口读出声。

有什么功效?(现在的人心很急,最好经典能象打针一样,立刻见效)

呵呵(清下喉咙)

第一多认识几个汉字。如果你看的是繁体字版本,就能多认识很多繁体字。

比如,“橐龠”认识吗?“户牖”呢,“瑕讁”呢,“蜂虿虺蛇不螫”呢,说老实话,很多字,不读这些经典,真的无缘认识。

一个地方认识的字,到了别的章节或经典里还会碰上,一来二去,就熟悉了。

多认点字还是有好处的,小时候认识几个字高兴地不得了,工作后,反正不再考语文了,就觉得不用识字了?这年头,常有大学教授读别字或认错字的。

第二有的字好像认识,明白古语与今言之间的区别吗?

道显然不是现在所说的道理这么简单,德也不是品德而已。

户是门,牖是窗;橐龠,以牛皮制成的风袋;龠,原指吹口管乐器,这里借喻橐的输风管。

“音声相和”,古文中很多单字分开用,不象现在“声音”往往合在一起用。

现在很多字的含义与古时区别很大,一定要留个心,随便套用的结果是越看越迷惑。

再来读读这一段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会感觉到挺有趣,单字多,而且“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象接龙。古文中这种现象还不少,这种接龙一定程度上能感觉到气势不断在积聚。

单字这种现象一定要适应,汉语从基因上,无论是读音还是句子结构,单字散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到现在,多字词语越来越多,不过古文中单字的作用非常大!

这些难的字或者以前认识的字知道了它们在古文中的含义后,就为读懂其它古文奠定了基础。

第三知道一些典故

先不说懂多少,起码知道:

道可道,非常道。

有无相生

和其光,同其尘。

天长地久

上善若水

金玉满堂

功遂(成)身退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宠辱若惊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致虚极,守静笃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全部写完,太长,名言警句太多,只能……等等

估计一边读,肯定有个问题开始冒出来,“除了认字识典故外,这样读一遍对我生活工作有什么实际作用?不懂啥意思”

别瞎琢磨了,看几本注释你就懂啥意思啦?作为原典,还有象易经、论语等,别想着一遍就懂。这些经典百读不厌,遍遍都可以有新感悟。

想知道意思也不难。有的书上夹杂大量的注释,特别是各种考据,争论哪个版本是最优版。那种我看着头疼。

我以前喜欢下面这种,清清爽爽,简洁通顺地将意思说一遍。

现在我挑选古籍经典,希望注释译文越少越好,最好没有。之前买过几本这种类型的,我特别安利一下,长这样:

有拼音,不需要查字典,照着念就能读出来。个别字有注释,小字体放在下方,不碍眼。

当我学会几种古籍之间参照着读,我所需要的书籍上最好没有注释,只需要版面清爽易读就行,有没有标点符号都无所谓。比如长这样的:

不要误会,不是说我水平高,看古籍毫无障碍。我把读经和解经分成两个独立流程。读经是通读,直接读,最多反复出现的不识的字查一下,一般不停顿看下去,有所会意自然就有收获,不懂的地方不在意。到了真想字字句句弄明白的时候,另抽时间看注解。看注解首选修行之人的解说。比如看道德经的注解,看修道之人写的,更为高屋建瓴。开卷读书,最好能熟读,不能重复读,能完整通读一遍也会有收获。不信,你可以试一试。我以前耽搁,一方面是被所谓“封建糟粕”之说吓阻,另一方面更是因为觉得字字句句看注解,看得头昏脑胀依然不知道在说什么,看完两页,只能放弃。这感觉和一开始看英语原版书一样。径直读下去,看下去。读比不读好,看比不看好!就这么简单。我之前就是用这个思路解决了看英语原版书、听有声书的障碍。上半部分到此为止,核心思想就是开卷有益。光会读字不够,从这些字句中抽离出来,才能看到古人深层的心智模式,比如下面这两个模式我们现在也在用,只是不自觉地用,这是拜汉字、古汉语之赐,让我们潜移默化就能使用。不懂意象模式和类象模式,看古文经典就很费劲,更难以举一反三汉字在描述事物时,遵循天人合一,抽象和具体形象的事物是合在一起说的。比如“江湖、江山、海誓山盟、拳头产品、霸王条款等等,形象的事物代表的却是抽象的概念。抽象的概念需要形象来形成画面、感觉,而形象的事物也需要借助抽象来扩展其用途。形象也好,抽象也罢,“同出而异名”,最终都要形成意象。意象,意是人的心志,是主观的触动,而象是客观事物的印象;合在一起,比如触景生情,风景就不仅仅是与我毫无关系的风景。中国人讲话,表面上说的是很具体的东西,内含却有各种不同的涵义。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只是在说月光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显然也不是简单地描写草的荣枯。现代生活中,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领导干部要好好照照镜子、正正衣冠”。道德经中“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其腹,强其骨,难道是圣人叮嘱我们要吃饱肚子,还要补点钙片,防止骨质疏松吗?显然不可能。意象模式下,先不用揣摩字词的真实含义,因为它不是一个,可以是一组,甚至是可以无限扩展延伸的,视场景、语境而定。反正,肯定不是仅仅字面的那种意思,有这样的意识就可以了。类象模式,全称叫取象比类,就是观象然后归类。拿道德经来说,我们读完会发现里面提到很多两两成组成对的现象:阴阳有无美恶(丑)易难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天地雌雄黑白辱荣这种两两成双成对的现象不难发现,将这些现象最根本的属性抽象出来,归为一类,分别命名为阴阳,这就是取象比类。比较特别的是,既然是心智模式,这些观察归类并不是任意随便的,以道德经为代表,黄帝内经、易经等有一套极为严密的模型体系,道、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这些都是取象比类的类目,每一个名称下都带着无限可以扩展延伸的概念……比如五行类象八卦类象类象的威力一:可扩展性好意象是类象的基础,先从印象中对自己触动最大的地方开始形成意象,然后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归类的框架,从相应类别的意象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感悟、提炼新接触的意象。说得简单点,这种心智模式的威力在于,对于陌生未知领域,不需穷尽其内部细节,只需要根据其外在现象,将其归类,依照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推演,就能知道前进的方向。举例来说,阴阳之间的关系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象道德经里就有“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用取象比类来说,就可以总结为“知其阳,守其阴”。总结出来怎么用呢?我们都希望学习有大的成就,有光彩夺目的成就,那就应该反过头来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做小的事情,把微不足道的练习做到极致,就一定能阴极生阳,成就水到渠成。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类象的组合,比如天尊地卑、男尊女卑、天南地北、天圆地方,这里天和尊均属阳,地和卑皆属阴,男尊和女卑以及天南和地北均是如此,而天圆及地方则分别归属乾和坤。类象的威力二:互换性好类象另一大特点,同一类的概念之间可以互换,组合起来与相对类目中的概念相对。如果将天尊地卑或男尊女卑理解为天一定是尊,地一定是卑,或者男是尊,女是卑,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甚至将其固化为定律,那本身就违背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互换的好处在于,在一连串的概念中,缺某个没关系,我可以换一个与实际场景相匹配就可以继续推演。所以古文经典常有错漏或被篡改的情况发生,比如道德经被删改的地方就有百处不止,没关系,其主旨依然存在,能够在时光长河中传承下去。到这里,如果你能比较清楚地理解意象模式、类象模式,我们就能回头来看接下来的问题。为何没有道和德的定义?何止道和德,你会发现古籍经典中,很多概念都没有定义,比如仁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也没有一个清楚的定义。回想一下意象这个概念(没办法,现代人没有定义无法讲话、沟通)。任何一个概念,必须在特定场景下触发我生活经验中的某一个印象,结合之后形成一个新的印象,新的意象生成,才形成了新的理解,并称为内化。这点也被现代认知科学家所证实,以后有机会我会介绍这方面的经典专著。古人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清楚用语言虽然可以定义概念,但前人无法知道后人所处的环境、场景,也无法确定每个人的经验印象。而利用类象模式的可扩展性和可互换性,让后人在大量的比喻、类比中自然获得意象,借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举一个眼下的实际例证。大家知道烦人的新冠疫情是前所未有的新病毒造成的。刚发现的时候如何应对,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解决方案。时间紧迫,人命关天,按照以前的分析方法透彻了解疾病机理、按部就班治疗,很多人都等不及。赶赴武汉的中医专家分头收集大量病人的症候现象,归类为湿毒疫,结合地理、天气时令特点对药方进行调整,大幅度降低了病情的严重性。中医所用的推演底层模型就是阴阳五行六运模型。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在读古籍时,碰到不熟悉的抽象概念,不用着急查定义,或者查了定义也只作为参考,更要留心观察这些概念用在哪些场合,与此同类的概念都有哪些特征,看得越多,就会不断接近这个抽象概念的内涵。这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到不可言传,又是一个无奈的误会。不可言传,不是不允许说,更不是因为神秘而不被允许说,而是没有能力说,用言语传递出来的信息量太少,言不尽意,不能完整表达意象和意境。好比一处美丽的风景、一次惊心动魄的危机,身临其境的人自然明白,不过要让他们说给没有经历过的人,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无法传递出完整的信息。不要误会老子、孔子等古圣先贤,他们没有藏私的心,都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会故作神秘,有话不明讲。是我们没有从合适的角度(意象)来理解。玄之又玄不是神之又神吗?我还真看到有的解释为神秘、神奇、奥妙,最后套一顶帽子,叫玄学。前面说到的类象这里继续派用场,回头观察:阳    阴天    地玄    黄高    下中和  分离“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玄并非神秘,而是与“天、高、和”有着类似的属性,都含有阳的属性。中和为阳,分离为阴,中和一次,向上返回到更高的层面,以此类推,就逐渐接近众妙之门、万物本源的道。相反相成关系的现代说法就是辩证法道德经不像黄帝内经有不少内容专门讲四象、五行,也不像易经讲八卦,其主旨都是在围绕着两两相对的关系在阐述,不仅如此,还一再提醒,“反(返)者道之动也”,就是要沿着“道生一,一生二”回头,二回到一,一回到道,这是道的方向。这个回头,不就是逆向式思维吗?“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和有为就是一对正反相成的两面,无为是减损刻意心,将刻意心降低到极致,就会熟能生巧,而展现出无不为的状态。艺术家一开始都是有意识地按规则训练,但成就大的大神级人物都会在训练中逐渐降低刻意心,条文式的规则内化为心智模式,自动反应,以至于出神入化,泼墨成画,提笔即为杰作。道德经中这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与我们常说的事物总是需要一分为二看其两面,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辩证法思维是完全吻合的。体用就是主次本末相反相成的阴阳关系中有一对关系叫体用,简单说就是根本与应用,说白了就是主次、本末。在辩证法思维中就强调事物普遍有矛盾,矛盾多的时候要抓主要矛盾,要有主次之分。体用之说广泛见于各种古籍,乃至现在依然在用。比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已。——《大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为何倡导群众路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个人要有核心能力,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就是体,其它的则是核心能力的发挥与应用。抓根本、本源的体用思维模式就是道德经通篇都在讲的模式,也是中国人非常善于应用的一种模式。只要抓住了根本,借助前面所提到的类象所具有的扩展性、互换性,就能涌现无穷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不知不觉说了不少,只是一个引子,我不过是从道德经中掬了两捧水而已。这些心智模式为数字时代之必需我相信,从事软件工程,尤其是面向对象编程的工程师,看前面的内容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是反过来,在看软件工程的书时,感觉很多概念,对象、封装、聚合、解耦等等,也是似曾相识,原来老祖宗用的就是这种思维模式。这些心智模式对于当代和未来的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必需的,因为数字化社会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很多事物被快速连接在一起,启动之后就形成势不可挡的飓风和洪流,会产生意想不到、无从借鉴的机遇和挑战。我读经典,目的不在于增加字句的理解,广征博引,更感兴趣的地方是提炼出模型、模式,帮助自己扩展心智模式,丰富心灵空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