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ldquo上善若水rdquo的文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5
夏骏工作室XIATV“上善若水”的文化解读——夏骏访谈韩鹏杰(之三)

网图:韩鹏杰教授

在古代,“江”,就是特指长江,老子把长江作为一个非常伟大的形象,大海、长江为什么能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水系?其它水系都汇到这里,因为它地势低,地势低的地方,水善于处到那个地方,形成了一种滋润生命的地方。所以我觉得《道德经》整个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水”的经典。

---韩鹏杰教授

1夏骏XiaJun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中国识字的人几乎都知道。各种层次的书法家或书法爱好者,也特别喜欢写这几个字。中国人书房、客厅悬挂的书法作品中,这四个字被采用的数量名列前茅。

这几个字,肯定击中了中国人心魂中的某个穴位,得到了广泛的呼应。但是,对于“上善若水”的深入理解,似乎大多比较表面,反而缺乏深刻丰富的解读与体会。

您的看法如何?

网图:观山行书作品《上善若水》韩鹏杰HanPengjie

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就是水。从江河的流域范围来看,大概没有比长江流域的水量更丰富了吧?长江文明区域的人,特别是楚文化区域的人,几乎是每日不停在跟水打交道,对水的恩德,对水的特性了解得非常的清晰。在这样一种文化里面,大家对于水的感情,终于在道家的思想里面,把它凝练为带有思辩色彩的,但是也不脱离形象的一个重要命题,就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话就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的第八章,第八章通篇都在讲水的问题,这在其他哲学家著作里边,都是非常少见的。哪一个人类的文明不是发源于水边的?长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文明,西亚的底格里斯河文明,幼发拉底河文明,非洲的尼罗河文明,大家为什么以河流来命名文明?因为有水,它才能够孕育出来,滋润出一种伟大的文明。

网图:老子

所以道家文化受楚文化的滋润,“滋润”这个词本身也跟水有关,特别是受水的滋润,所以有这样一个非常凝练的、形象的,在我们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位置的这样一个命题:上善若水。

我不敢说“上善若水”在中国文化中四个字的词语中影响最大,但是如果排在影响最大的前三位的话,四个字的词组,一定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我觉得至少它可以排进前三位。

2夏骏XiaJun

水,可以说是生命之根源,尤其是古代楚地的湖南、湖北所处的地方,有大面积的云梦泽,是大水大湖,浩渺如海。这些地方的陆地,是在水逐渐往下退隐的过程中陆续出现的,陆地上的文明才得以逐渐显露的。甚至可以说,这些地区的文明是水洗出来的文明,是水中泡出来的文明。包括水稻等食用植物的发现,包括水乡的古老食品“鱼”,都是水的产物,所谓“鱼米之乡”,就是水乡的一个代名词。

当然,对于水乡的人们而言,水也有两面性,尤其是在生产力长期低下的时代,洪水便是最大的噩梦,“人或为鱼鳖”的现象并不罕见。

所以说长江流域,后来楚文明核心地带的人,他们和水之间的关系,那种巨大的恩与怨,那种对水性的理解可能是很深刻的,这种深刻可能是其它地方的人,尤其是高原干旱地区的人很难企及的。

网图:古代云梦泽流域面积图韩鹏杰HanPengjie

所以,我们如果耐心地体味一下“上善若水”这个命题的话,就会发现,它排在第一位讲的就是善利万物。中文里有一个词叫“水利”,讲到水对人类的利处,那是怎么也说不完的。长江流域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长江流域有很多鱼米之乡。鱼米不仅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必需资源,也涉及到中国人对于生命来源的这样一种探究。

在陕西的半坡文化遗址,它最早就有人面鱼纹,说明那个时候鱼给人类提供了生活的食物,营养的资源。但更重要的在哪儿呢?鱼是人类很早崇拜的一种形象的象征,因为鱼的生殖力非常强,鱼籽特别多,就象征着生命的旺盛。所以闻一多先生专门有一篇文章就叫《说鱼》,他就谈到鱼和人类生殖崇拜的这种关系,而鱼是在水中生活的,这就连接起来水对于生命的这种孕育、这种滋润。到现在南方人结婚的时候,还有一种风俗叫鲤鱼撒子,路上撒铜钱,这样也代表着对于生命生殖的这样一种期望,一种期待。

所以我们谈到上善若水,第一条先谈水善利万物,但是它有这么大的功德,同时又是有边界的,甚至有谦逊的品质,所以不与其它事物争功,不与其它事物争地,湖有湖畔,河有河堤,海有海岸,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们有时候把一些地方叫做平原,实际上平原都是水冲积出来的土地,水冲积出来退下去之后形成一种肥沃的土地。那么水在这种地方的功德,那可能在长江流域表现得就更为明晰了,一大片一大片的肥沃土地。

所以,上善若水的道家,老子就讲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哪个地方低,脏,它往那个地方去,把那个地方的污浊洗净,滋润万物,形成一片肥沃的土地,冲积平原。这种认识,没有对水的细心体悟,不是跟水长时间打交道,不会有这样大的一种情怀,对这个问题达到如此凝练性的概括。

特别是长江流域的这些和水相关的人类的这些食物的来源,这可是功德无量的。

你刚才在前面已经说到,水有时候也泛滥。所以楚人长时间跟水打交道的时候,形成一种非常强烈的概念,叫恶盈。恶就是厌恶的恶,盈就是盈满的盈。有些好东西一过度,反而变成不好的了。

网图:人面鱼纹彩陶盆

你拼命想去左右水,最后反而会造成水泛滥。所以,无为的道家思想,它跟楚文化里面顺应水的自然本性,形成的这样一种智慧的结晶,关联非常密切。

那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又有那种刚硬的精神,非常强烈的爱国力量,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前面说过,原始崇拜的文化,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这种力量在楚文化里边是非常有深度的。中原文化的理性发展速度很快,而楚国是不同的。在楚人的眼里,几乎所有的山川草木都带有神圣的色彩,这种文化形成了一种普遍的泛神论的思想,都有神圣的思想。

他们认为祖先和他们一起还在这片土地上,所以谁占了楚国的土地,那楚人是要拼命的,他对自己这片土地无限热爱,所以才有屈原投江,楚国的地方要被占领了,祖先的地方要被践踏,我无法忍受。

这也形成了楚人开垦自己疆土的时候,那种筚路蓝缕的精神,也形成了楚国的疆土受侵略的时候,一种勇敢反抗的精神。所以楚人很刚勇,在保护国家的时候,开垦疆土的时候,是无限有为的。

实际上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他知道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有的时候在社会上越有为,人可以显得很强大,但在自然面前却显得很渺小。有时候不恰当的有为,反而会给自己招来灾患。所以,无为的内涵是首先要不妄为,要了解自然,特别是在当时要了解水的本性,顺其自然而为之。

都江堰是中国水文化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历史上也有人曾经用竹笼装了石头,想把水堵住,不用李冰后来的这种自然分流的方法,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被冲垮掉了。所以,都江堰的这种顺应水的自然本性分流的方式,也是古人在经过多次摸索之后才知道,顺其自然而为,顺其天性而为之,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认为,在楚文化里面两种精神同时兼有,一种是开垦疆土的时候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一种是保护国家的时候,前赴后继牺牲的精神。但是,面对自然的时候,他们悟出来一个道理,很多的事情应该按照“道”的方式,自然本性的方式去作为,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网图:李冰治水

3夏骏XiaJun

很有意思的是,用心体会,我们就不难发现,都江堰本身也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是一种平衡比例的优选。

比如说,都江堰至今也还有用竹篓来装石头,阻拦一部分江水下泄。但是李冰治水等改变,已经不是全堵,而是给水让出一个比例的空间来。可能在以往历史的尝试中曾经想全堵住,那肯定是不行的。后来人们发现让给水四分五分,同时水也给我们人类让出一部分。所以,我给你改道,改到另一个方向分流出一部分。这个分流本身就是一个妥协,彼此妥协,彼此有路可行。这就是“道”里面的一个分寸和度,万物有度,这才是“道”的核心智慧,各行其道,才不至彼此伤害,而是彼此成全。

网图: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韩鹏杰HanPengjie

我们谈到道家这个“道”字,它是道路,旱路也罢,水路也罢,旱道、水道,任何道都是有边界的。你把自己的道无限扩张,超越了这个边界,不懂得分寸,这就要遭到危险和失败。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四十四章就讲过一句话,叫“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底线,分寸,尺度,控制好,才能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在《道德经》七十八章里面,老子说“夫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既是对水的一种赞颂,同时也是一种敬畏和恐惧。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那是从表面上看,一旦发起大水,洪水泛滥的时候,那事情就麻烦了。冲绝一切,冲垮一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中国人讲水火无情,水可是排在火前面的。你怎么跟它和谐相处?掌握分寸,彼此双方达成一种妥协,这样才能形成人与水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这种效果。

所以我觉得在《道德经》第八章里面,我们也只能简单的说上几条,总共讲了水的八种对人类有利的地方,也是人应该模仿的智慧和品德。尤其是在六十六章里面老子用到一个“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在古代,“江”,就是特指长江,老子把长江作为一个非常伟大的形象,大海、长江为什么能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水系?其它水系都汇到这里,因为它地势低,地势低的地方,水善于处到那个地方,形成了一种滋润生命的地方。所以我觉得《道德经》整个可以说是一本关于“水”的经典。楚文化、长江文明在孕育水的文学、艺术、哲学方面,做出了最为伟大的贡献。

说起来这个水系,江、汉、淮、河,汉水是长江的最大的支流,上游的,所以在荆楚一带其实是两个水系汇合的地方,汉水、长江,我们叫汉人,汉字,汉学,都跟这汉水有关,灿若星汉。而汉水,就是注入长江,由此可知水与我们文明之间的最为深刻的血肉交融的关系。

图片:《长江长》(黄中摄影)

对话嘉宾

韩鹏杰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作为总教练带领西安交通大学队荣获年首届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和年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著作有《道德经说什么》《庄子说什么》等。

夏骏

纪录片导演、制片人,《河殇》《长江》《汉江》《秦淮河》《蜀道》《川魂》《颜子》《张謇》《读书的力量》等多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导,历任中华遗产杂志社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

END

文字编辑

和峰视频图片编辑

何苗王彬

设计制作

于歪歪

公号主办

北京中视星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以真实纪录形态构建历史长河的影像博物馆

以学术思想力量解读文明历程的足迹密码图

别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6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