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一象形文字的演变结绳记事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30

前言:

“绳”字小篆

远古以结绳而记事,

老子以道德而著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我们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一定要寻根溯源,从源头上去真正理解古圣先贤的典籍,才能懂得华夏文明为什么会如此璀璨几千年。

我们学习的路径,一定要自上而下的学习,才能建立完整的宇宙思维系统,才能站在太空看地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通天彻地。

只有读懂了典籍,才能掌握开启天地玄牝之门的钥匙,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如此才能明道以御世,明白四达看世界。

如何才能真正读懂老子的《道德经》?

如何才能真正读懂庄子、列子、庚桑子、关尹子留下来的经典?

如何才能真正读懂黄帝的《黄帝四经》《黄帝阴符经》《黄帝内经》《黄帝外经》

如何才能真正读懂三皇五帝的道家学说呢?

。。。。。。

后面将整理出《象形文字的演变》系列文章,分享给大家。

文章标题:

一:象形文字的演变—结绳记事

二:象形文字的演变—甲骨文

三:象形文字的演变—金文

四:象形文字的演变—金文大篆

五:象形文字的演变—大篆

六:象形文字的演变—小篆

正文开始:

象形文字的演变—结绳记事

思考问答:

结绳记事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呈现?

结绳记事究竟是记录的哪些事呢?

结绳与甲骨文有什么相关联性吗?

天文天象如何用结绳记事表现出来?

为什么后来结绳记事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一:结绳记事的美好生活。

结绳记事,指远古时代的人类,通过结绳打结的形式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一种生活方式之一。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时期里。

原文: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庄子《外篇》胠箧(qūqiè)

在远古时期的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羲)氏、神农氏,在那个时代,一直以来,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他们所有人都是用结绳记事的形式,来记录生活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在一个天下太平的结绳约社会中,人们是怎么过着天道生活的呢?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甘美食,

人们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生活,在天下太平的社会中,百姓心中恬淡,口中自甘。人心里有事的话,很自然的反应是茶饭不思,轻点的话,会吃什么都没味道。可见,天下太平,不只是不打仗,也指人活的是不是心里恬淡。

有恬淡之世,才能有恬淡之人;

有恬淡之人,才能有恬淡之心。

美其服,

美其服讲的是衣冠服饰。

以自自己族群的衣冠服饰为美。

一个内心不恬淡的人,必然会重外而轻内。

安其居,

讲的是安居乐业。

无恒居,则无恒业。

无恒业,则居无定所。

乐其俗,

讲礼仪伦常。

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然后人们才会守其礼,乐其俗。

一个太平社会的生活景象,就在于这四个字:甘、美、安、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邻国相望,

说明国家小,住在这个国家,就能看到那个国家,大家都跟邻居一样,自然而然的生活。

鸡犬之声相闻,

因为住的很近,经常能听到邻国的鸡犬之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皆自足自富,自得自乐,根本没有和邻国贸易交往的需要和欲望。

自甘自美自安自乐,因其乘天运而化之。

失天运,凭人力人智而化之,则百姓无法自甘自美自安自乐,他们总会追逐着,别人眼里认为的什么是甘,什么是美,什么是安,什么是乐。

对于乘天运而化的人来说,邻国之人,和屋后的一棵树,山上的一块石头,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过是一个物件。

甘美安乐,都承自于天,而非成之于人。

任何人的甘美安乐,都与他人无关,都是自己和天地之间的事。

这便是太平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状况,得天而自足,得天而自乐。

正是因为用结绳记事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得以无为而治,至治之极天下太平康泰。

庄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文字使天人两分,人智的大伪出,才有了春秋战国的无道乱世。如果今天的人们还在用结绳来记事,那么今天的世道则是至治之极的太平天下。

庄子是最懂老子的,上面的内容,就是庄子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让老子都羡慕向往的天道生活场景。

原文:

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至治之极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结绳记事的意义

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历史,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酋长或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

原文:

《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

《春秋左传集解》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在远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就以结绳来代表,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告知大家,根据事情的大小,以及事情的重要性,来确定结绳的大小,事情如果重大,结的绳结就会多就会大,如果事情小,结的绳结就会少和小,大家根据事件的大小,来决定绳结的大小,各自手执一个绳结,以便作为参考,最后一起来完成定好的誓言盟约。

就是用这种方式,社会的治理,足也能治理好,管理好的,大家遵守约誓而行,不治而自治,不管而自管,天子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庄子说讲的无为而治。

结绳记事(计数):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是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

原文: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其宣扬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

远古时候人们用结绳记事的方式管理事务,后代帝王改变这种状况使用文书契据替代,众多官员凭借文书管理决断政务,众多民众凭借文书分辨如何行动,这是因为取之于《夬》卦辨别决断的道理。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上六:无号,终有凶。

三:结绳记事与甲骨文

虽然目前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

原文:

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上古的伏羲氏管理天下的时候,开始画出八卦图形,用符号造字成书,刻在龟甲骨上,用来代替以前结绳记录的国家治理中的重大事件,由于要记录的事件较多,并归纳整理,于是各种文籍的分类就产生了。

书者,文字;

契者,刻木而书其侧:

故曰“书契”也。

原文:

是万象见於卦。

然画亦书也,与卦相类,故知书契亦伏牺时也。

天下万物皆在易经八卦之中,画八卦即是书,卦是解读万物的内容,是伏羲画出了八卦,并把它用龟甲刻符号(甲骨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原文:

结绳;《易·系辞》上:“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上古的时候,管理天下是以结绳记事而治理,今天(夏、商、周时期)是圣人作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成书来指导管理天下。用甲骨文刻字成书来记录天下发生的重大事件。

文,文字也。

籍,籍书。

原文:

《尚书》正义曰:“代结绳”者,言前世之政用结绳,今有书契以代之。

则伏牺时始有文字以书事,故曰“由是文籍生焉”。

结绳记事,说的是上古之时,治理天下的重大事件是用结绳来记录的。

今天不用结绳来记录记事,而是用书(甲骨,竹简)刻字来替代结绳的作用。

从伏羲时就开始有了文字用来记事并成书籍,因此,文籍就产生了。

比如我们知道的历史记载书籍《尚书》中的《虞书》《夏书》《商书》《周书》这些都是当时天下发生的重大事件记录。

原文:

八卦画万物之象,文字书百事之名,

八卦画出了万物的象形,用符号文字来记录各种事件并命之以名

原文:

故《系辞》曰:“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

仰观天象以成天文(易),俯察地形以成地理(山海经),根据河图洛书的天地变化之理,最终画出了八卦(伏羲先天八卦、后天八卦)。

《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之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四:六书,造字之本

原文: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汉书.志.艺文志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是后来的人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也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当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1;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2;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3;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韵母与"监"字一样(古音及部分方言);"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两字韵母相同。

4;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有部分汉字,会同时兼有会意和形声的特点。

例如"功"字,既可视为以"力"和"工"会意,而"工"亦有声旁的特点;"返"字,既可视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变形作"辶")会意,而"反"亦有声旁的特点。这类字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5,转注

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江声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属老部。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的例子。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6;假借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中国的中,中间的一竖是中表的中心轴。

中间的圆,是中表的表盘,也就是宇宙周天图,

表盘的中心是北极星,

表盘的刻度是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四象二十八星宿等。

上下两端的飘带一样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旌旗,而是中表的指针。

上面的指针,用来纪日,

下面的指针,用来纪月。

这是结绳记事的二十四节气图

原文:

知时“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者,亦以《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盖取诸夬”,是造书契可以代结绳也。

日上月下为易

日前月后为明

五:结绳以象到契刻象形以文

结绳记事,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通过系绳子来记载事件,这是原始记事的一种方法。在漫长的远古时期,人类先祖在沟通交流、生产生活乃至繁衍生存上都存在一定的阻碍。因此“结绳记事”应运而生,成为远古时代人类记录事实、传播信息的方式之一。

作为一种有效的记录和交流信息的方式,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是通过在绳索或类似物件上打结的方法记录数字,表达某种意思,用以传达信息,处理事件。这种记录形式是当时人类社会所共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结绳记事,得先有绳;有了绳,

还得掌握一定的结绳技能;掌握了结绳技能,

还得有一定的象形为结,以形表意的能力。

只有这三者都具备了,才能象形结绳,以形表意,用以记事。

这是结绳记事的重要条件,也是结绳记事的衍进规律。

而由于缺乏对上古时期人们使用结绳记事的直接文字记载,同时因为年代久远,结绳易朽,原始人类用来记事的结绳实物始终没能被保留下来。

例如,独龙族在早期没有文字,他们常用结绳来记事和传递信息。出远门时,走一天就打一个绳结,用来记日期,亲友间互相邀请,则用两根细绳,打上相等的结子,各保存一根,过一天或走了一天,就解一个结,等全部绳结解完,双方便会准时在相约的地点相会;

普米族除了用绳结表示天数及联系点外,还常在结绳上拴两块小木板,中间夹着鸡毛、辣椒、木炭与骨头,分别表示迅速、激烈、炽热及坚硬。

此外,秘鲁印第安人的结绳记事也很有意思,他们用数条不同颜色的绳子,并列地系在一条主要的绳子上,依据所打结或环在绳上的位置和结、环的数目,来记录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口数。他们还能用结绳记一些历史传说。

今天的我们,通过象形文字,来认识上古的甲骨文,金文,篆文,以其来了解古圣典籍所讲文籍的本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认识“字”,并知其造字的本意,从而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这些文字都是象形文字的表达。

后面的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些字体都是形义字的表达,已经脱离了文字象的本意了。

字形的演变过程,也是字义本意不断褪化的过程。

典籍的字字珠玑用字精准,到今天我们用字的随意表达,其字的本意已经今非昔比了。

我们千万不要盲人摸象的学习,避免用今天的语言去解读古圣象形文字的字意,我注六经的做法要不得,从而对典籍的理解廖之千里也。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永远也读不懂圣贤典籍。

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六:幼学琼林.卷四.制作(歌)

上古结绳记事,苍颉制字代绳。

龙马负图,伏羲因画八卦;

洛龟呈瑞,大禹因列九畴。

历日是神农所为,甲子乃大桡所作。

算数作于隶首,律吕造自伶伦。

甲胄舟车,系轩辕之创始;

权量衡度,亦轩辕之立规。

伏羲氏造网罟,教佃渔以赡民用;

唐太宗造册籍,编里甲以税田粮。

兴贸易,制耒耜,皆由炎帝;

造琴瑟,教嫁娶,乃是伏羲。

冠冕衣裳,至黄帝而始备;

桑麻蚕绩,自元妃而始兴。

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

后稷播百谷,粒食攸赖。

燧人氏钻木取火,烹饪初兴;

有巢氏构木为巢,宫室始创。

夏禹欲通神祗,因铸镛钟于郊庙;

汉明尊崇佛教,始立寺观于中朝。

周公作指南车,罗盘是其遗制;

钱乐作浑天仪,历家始有所宗。

育王得疾,因造无量宝塔;

秦政防胡,特筑万里长城。

叔孙通制立朝仪,魏曹丕秩序官品。

周公独制礼乐,萧何造立律条。

尧帝作围棋,以教丹朱;

武王作象棋,以象战斗。

文章取士,兴于赵宋;

应制以诗,起于李唐。

梨园子弟,乃唐明皇作始;

《资治通鉴》,乃司马光所编。

  笔乃蒙恬所造,纸乃蔡伦所为。

凡今人之利用,皆古圣之前民。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