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何纪茶铺道德经沙龙讲义9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3/10

人与人的关系分为几类,学习型的关系最持久,利益型的次之,情感型的多变,依次过来,自身能掌控的成分越来越少。学习型的关系可以存在于朋友、同事、亲属、夫妻之间,大家共同探索未知,提高自身,以不断进步为荣,以终身学习为乐,这样的组合积聚正能量,最为稳固。当然人际关系并非单纯归入哪一种,可能是学习型和情感型的组合,也可能是利益型和情感型组合,甚至三者的组合。

在学习和体会《道德经》过程中,许多人发现它竟然对每个时代所有个体都有指导意义,似乎是一本永不过时的经典。诞生于年前的文字在今天看来非但没有陈旧腐朽,而且不断读出新的灵感和觉悟。所以有这样的感叹,只要人类社会存在,这五千言就会存在,甚至,它还能穿越这一届文明延续下去。历史上曾有八位皇帝批注过《道德经》,其他注本更多达数百种。我们以河上公的解读为基础,尽可能呈现古人思想体系的原貌,力求客观博古通今,来一场读经明理的思辨之旅。

第三章篇名“安民”,直接告诉统治者怎么做能国泰民安,管理好国家,引导好民众。这也是现代人对老子思想争议和误解比较多的章节。批判“愚民政策”的人往往引用里面的语句,到底是望文生义还是理解偏颇,让我们跟着河上公的思路来逐一解读。

“不尚贤”,“尚”在帛书本中为“上”,推崇、重用、使上位。主要的歧义在于“贤”,现代人的褒义词在这里是个中性词,“谓世俗之贤”(贤包括三方面德行、能力、智慧,《资治通鉴》里说:德才兼备为圣人,德高于才为君子,无德无才为愚人,才高于德为小人),道德经里的“贤人”有这样的特征:口才和文章很好,权力在手但不以道(或无为)的方式去运用,为人处事的风格华丽而非质朴,也就是华而不实,偏向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效果。

老子认为,上若推崇下必表现,作为明君不重用这样才高于德的人,不让他们得利,才会“使民不争”,引导大多数人不争夺功名,方能心态平和生活自然。《庄子·外物篇》有个故事,某人双亲过世了,他悲伤过度,面容憔悴,却因此被封作官员,原因是上级觉得他孝顺。于是乡里人们就学着他削瘦毁容,结果死了一大半人。上位者推崇什么是“贤”,老百姓就会拼命去附和表现。上行下效,上一期的第二章也讲过这个道理。

放在现代背景来讲,管理一个企业、领导一个群体,不能让老实人吃亏,防止投机钻营的人得便宜,否则老实人也会趋向于不老实,勾心斗角之徒越来越多。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不贵难得之货”,作为君王自身不喜好珍宝,黄金美玉留在山里不去开采,珍珠留在湖海里不去打捞,“使民不为盗”,这些东西失去了价值之后民众的贪欲也会减轻,偷盗等非法占有的现象减少。只有上层清廉,民风才会淳朴,社会才会安宁。

说到稀世珍宝,古往今来最著名当数和氏璧,可以说它见证了大半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围绕它,多少朝代掀起惊涛骇浪,王侯将相因此死于非命。虽然本质上是一块小小的石头,却因典型的“难得之货”,激起无数人的贪欲和恶念,这个延续近两千年的历史故事充分佐证了老子的论点。

第一个遭受祸害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琢玉能手卞和(或者说是第一个著名的赌石行家,估算比老子大二三十岁,因和氏璧遭了刖刑。当时流行刖刑,甚至出现“履贱踊贵”的现象),他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里得到一块璞玉,前去献给楚厉王(过世时老子才十岁左右),厉王让玉工查看,玉工说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到了一块稀世之宝,命名为和氏璧。

第二个遭受祸害的是楚国相国昭阳(多年后,因和氏璧遭了盗贼),他是有功的忠臣,楚威王为了表彰他,将珍藏了多年的国宝赐予。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捧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50余年后的公元前年,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想不到经玉工鉴别,正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未完待续,感谢讲义执笔人戚汀老师)

纪帮主的茶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