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感悟道德经没有李泽厚的中国美学,你往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4/27

没有李泽厚的中国美学,你往何处去?

——有感于潘知常《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

浙江传媒学院刘燕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年第1期)

潘知常《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一书,以学术X光审视了百年中国美学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双重变奏的美学问题,是与李泽厚开启的实践美学展开的真正的美学论争。在李泽厚先生溘然长逝之后的中国美学界,潘知常及其生命美学为中国美学贡献了新思想、新范式,并指明了新的未来方向。美学问题、生命美学真理是无需证明的,因为真理可以自证。不过,真理偶尔也需要一些灵魂的引路人,为黑暗中的灵魂指明未来的方向。譬如李泽厚先生,作为精神导师,引导了八十年代青年人的审美心灵。遗憾的是,在走进了后美学时代之后,美学理论的消解令人迷惑。更加遗憾的是,李泽厚先生溘然长逝,让灿烂辉煌的美学星空一时黯然失色。在后美学时代和没有李泽厚的美学时代,中国美学该往何处去?!中国美学界期待着新的领军人物!中国美学界,是否后继有人能够如昆德拉所疾呼的去“顶起形而上学的重负”?!时代的疾呼在呼唤能够顶起中国美学形而上学重负的美学家,文艺理论界的疾呼在呼唤能够生产新的美学精神,引领新时代文艺创作、生态和谐、指引人们心灵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火炬手。而这一切,都早已在暗暗地命中注定。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72万字新著《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的出版,为中国美学界送来了“哥白尼式革命”。这本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的学术专著,是与李泽厚先生所代表的的实践美学长达三十六年旷日持久的美学对话,是真正的美学论争,真正的来自思想家的对话。令人欣慰的是,在潘知常日臻完善的生命美学体系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美学的日臻完善,也洞窥到中国美学界留给中国思想界的灿烂星光。潘知常深邃而富有活力的美学思想,终将被时间证明:他,亦是这个时代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之一。一、从美学的问题回到美学问题中国现代美学滥觞于20世纪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0世纪初,在救亡图存、宗教衰微、文化价值崩塌的危急关头,中国美学界产生了困扰中国美学发展百年的“哥德巴赫猜想”——“以美育代宗教”——潘知常认为这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命题,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思想源头。它反映了中国美学过去的道路选择,也暗示着中国美学未来的方向。“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从美学角度为国家救亡图存贡献的思想,同一时期还诞生了“以科学带宗教”(陈独秀)、“以伦理代宗教”(梁簌溟)、“以哲学代宗教”(冯友兰)、“以主义代宗教”(孙中山)、以文学代宗教(朱光潜)、以艺术代宗教(林风眠)等思想。最终,中国的政治历史选择了孙中山的“以主义代宗教”,中国的美学发展选择了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潘知常指出,事实上,美育代宗教的理念,最早来自王国维,王国维早就发现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宗教衰微、信仰缺失的现实,他和同时代的尼采的观点相似,提出了以审美艺术的超越性来取代宗教的作用。同时,潘知常也就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命题——“以美育代宗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以美育代宗教”,而是“以信仰代宗教”,而且,“以审美促信仰”。为此,潘知常专门撰写了55万字的专著——《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与蔡元培先生展开深入的美学对话。该书于年问世,并且荣获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此基础上,潘知常的新著《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开门见山即说明写作此书的目的:要回应同样困扰着中国美学界的另一大哥德巴赫猜想:生命/实践,亦即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论争。我们注意到,此前潘知常在年的专著《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中,在分析中国的特色是“宗教弱化”时的“无宗教而信仰”的基础上,从接续王国维的审美艺术的超越性维度,就已经为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重新定位,提出了以审美促信仰的审美救赎方案。《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一书,则重回王国维与蔡元培思想分野的起点,进而与李泽厚先生展开深入的美学对话。在潘知常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学问题,而不在于美学的问题。“美学的问题”研究的是形而下的东西,是美学之为美学的具体研究,“美学问题”研究的是形而上的东西,是关于美学之为美学的根本假设。与此相关,从蔡元培到李泽厚乃至李泽厚的实践美学,都始终是启蒙现代性的美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