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门户一步,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
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有所成就。
解析:
这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程度来说明达到真正的“道”的修为,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可以实现,本章重在修身。
“不出户,知天下”,不出门就能够知道天下事,这在媒体特别发达的今天看起来容易,但在古代没有媒体的情况下怎么知道呢?这里的“天下事”主要指的是百姓的生活状况,从而反应执政者的治国理念。这个天下事就很容易知道了,从窗户上看着每天经过的人流,就可以看出这些人的衣着怎么样,有没有穿的衣服、穿的衣服整齐不整齐;从脸色就知道了他每天的伙食是怎么样的,吃饱没有,如果吃饱,则脸色红润、没有吃饱脸色显现饥饿;从人群的行踪就知道贵族对百姓的态度,如果是很苛刻、则显得仓促,如果有一点点关照或温情,则显得从容;如果有战乱,则会出现逃难的流民。这些天下事可以不出户就能够知道,不需要看媒体或听别人讲了这些事,反而自己的观察更真实的,在这些事情的观察之中知道了统治者的执政理念、知道了百姓的生活状况、知道了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是否有争端,这些天下事是不需要出户就能够知道的。
“不窥牖,见天道”,而对于天道即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就连张望一下都不需要就可以知道了。比如气候,冬天屋子冷了,需要穿棉衣了,身体对气温的感知就知道了;下雪了,飘飘洒洒的雪花更会增加天气的寒冷程度;春天到了,气温开始上升了,身体的感知就告诉自己春天来了;而长期晒太阳今年的收成就降低了、不合时节的降雨也会降低作物的收成。而大自然的变化对百姓的生活所形成的影响是必然的,当然丰年的出现对于百姓和贵族们均为皆大欢喜。但灾年出现是否减少赋役,让百姓度过荒年,这也是仁政的体现,如果继续加重赋役,则百姓会出现流离失所的状况。所以,天道如何,也会体现出政体是怎么样的,天道和人道应该是相互照应的,好的人道则能预防差的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实际上是对不断去从外界寻求真理或出路的一种批评,也是对人人用心去体察世事的一种期盼。老子不是一个周游列国者,而是在书本中去寻找大道的人,并且洞察了世事,从他的经历来说,没有必要去到这里看看、到那里去深入了解一下,而是用“道”的思想去体察、了解自己身边或国家的百姓的状态是首要的。如果不断去周游列国,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好像是看到了很多,实际上并没有深入研究透彻一个方面,会产生白转一圈的情况,了解到的也就越来越少。实际上我们日常中也常出现这种情况,有一些人在这看看、那看看,实际上什么事情都没有用心,结果只能做个传话筒,对任何一件事都不能说明白。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通过对前面的描述,总结出了圣人的做法。所以圣人是不需要出门就会知道天下事请,不需要看见就能够明了事情的原委,不需要去做出很大的动静就能够成功。这是因为圣人在用心思考着每一种情况,在遵守“道”的情况下,知道怎样去治理百姓、知道怎样来修行自己的品行、知道怎么样把这一切事情做好。不需要去周游列国、也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验一个政策、更不需要去不断彰显自己。
这里的圣人做法,在前面不断地提及,提出修身的一系列方法,比如三十三章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述要了解自己、懂得别人;而要做好的是遵循“道”的规律,“致虚极、守静笃”,做事虚心一点、尽量做到清静无为,这样一切事情都遵循了“道”的规律,你还有什么改进的呢?
虽然现在不断提出要有社会实践经验,有了经验就能做好事情。但实际上周游列国的只有欧洲的海盗搞明白了跨国大洋还有新大陆,可以继续掠夺。其他的推动社会进步、给后人以模范的从来不是不断进行社会实践的操作者。大哲学家没有去搞社会实践、大科学家没有去搞社会实践,他们都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
圣人之言将不断地影响着后人,成为后人的典范甚至规则,这篇中的哲理指明了怎么让人去体察自己、懂得别人、懂得自然,然后做好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