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本章在介绍大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基础上,阐述了悟道者所具有的“既能化物,亦能化己”的功德。讲解分四:一、大道无为而无不为;二、守道化物;三、守道化己;四、本章摄要。
一、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道”是指大道,“常”是指大道真常,不会随时间而迁变;“道常”合起来是指“真常不变的大道”。
“无为”是指大道本身没有任何生灭、迁变,住于恒时无变之中。
“无不为”中的“为”是“成为”的意思,“无不为”是指没有一个现象不是大道所变现的。
《楞严经》中阐述“大道无为”时说:“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来藏真常不变,不是心也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风四大,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不是眼识乃至意识六识,不是十二因缘与十二因缘尽,也不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不是六度,也不是如来、阿罗汉、正遍知、大涅槃,也不是常乐我净。故而,如来藏不是任何世间法,也不是任何出世间法。
在阐述“大道无不为”时,《楞严经》中说:“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意思是说:如来藏是心也是空,是地水火风四大,是根境识十八界,是十二因缘与十二因缘尽,是四圣谛,是六度,是如来、阿罗汉、正遍知、大涅槃,是常乐我净。故而,如来藏是一切世间与出世间之法。
二、守道化物
“侯王”原意是指诸侯、国王,这里是指具有大慈悲为百姓幸福着想的人;“若”是“如果”的意思;“守之”的“之”是指大道,“守之”是指证悟大道而安住于大道,并在大道中加持万物。
“万物”是指天地万物,不仅指无情物,还包括有情物。“自化”的字面意思是“自己转化”,如何转化呢?一方面转化为空性,一方面转化为善妙。
这句话的意思是:具有大慈大悲心、为百姓着想的侯王若能证悟大道,安住于大道,并在大道中加持万物,那么万物都会向着空性与善妙的方向转化。
首先,万物不再像原来那样堪忍实有,而是变得如虚空镜影一般,没有任何自性。实际上,不是万物转变成这样,而是万物本具的空性本面袒露了出来。
其次,就有情众生而言,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慈悲善良,越来越快乐;就无情物而言,它们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善妙。这都是圣人住道而加持的结果。
如《道德经》前文所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也就是说,具有慈悲心的侯王若能证悟大道,那么万物都将随心而转,并且百姓在侯王的加持下,即便不对其施加命令与言教,他们也会自觉地做到自他平等。
《楞严经》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错误地将四大幻影认作自己,丧失对于大道本心的体认,因此为外物所转,在现象里生起大小的妄想。如果能认识大道而转变万物,就等同于如来,此时身心圆明,道场没有任何动摇,在一毛孔之中可以含受十方国土。
三、守道化己
“欲”是指心念,因为凡夫的心念生起来都是带着欲望的,所以用“欲”指代心念;“无名之朴”是指没有任何形状与颜色的大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万物化为空性的境界中,如果生起了心念,我就用无形无相的大道来镇压。
用大道来“镇压”心念是什么含义呢?就是一边体认着大道,一边让心念生起。
“无名之朴”是“体认或安住于无名之朴”的意思,此时心念虽然生起,就像没有生起一样,也即“亦将无欲”。这句话中的“夫”是语气词。有些版本的《道德经》,这句话为“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这句话的意思是:若能安住于无名之朴中,念头即便生起,也好像没有生起一般。
例如,《定解宝灯论》中描述悟道境界时说:“尔时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视前虚空。”这个时候,自心起念时就像没有起一样,犹如直视面前虚空一般,没有丝毫念头的动相。
“不欲以静”中的“不欲”是指念头虽然生起但就像没有生起一样,“静”是指此时就会体验到大道的宁静;“天下将自定”是说此时天地万物都将融入大道的“自性定”中而归于宁静。
体验到念头无生,就能体验到大道的宁静。如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中说:“故知千圣皆目此一念心起时了不可得,是真不可思议,离此决定别无殊胜。”也就是说,一切圣人都是将此一念心起时所体认到的了不可得,看作是真正的不可思议,离开这个念头的了不可得性,不可能存在其他殊胜的证悟之处。
体验到大道的宁静,天地万物都将融于大道之中。大道的宁静也称为“自性定”,因为这个“定”或者说“寂灭”不是心识造作而有,而是无需造作、本来就有的。
万物融入这个宁静之后,也都宁静了,虽然生生灭灭,但好像没有生灭一般,老子将这样一个境界称为“天下将自定”。
《中观根本慧论》中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天地万物本来就没有“生灭、常断、一异、来去”,悟道之后就能真实体验这样的“天下自定”的境界。
四、本章摄要
大道真常不变,不与万法为侣,这是大道的“无为”;同时,大道可变现万法,作为万法的现基,这是大道的“无不为”。
具有大慈悲心的人若能悟道,则万物不仅会化为空性,还将在他们的加持下转为善妙。
悟道人若生起心念,就能以所悟之大道消融心念,使得心念生而无生,从而体验大道的宁静。
多闻DUOWEN聚高士以为先贤传经典
汇鸿儒以为精神筑家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