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名《道德经》作者老子的资料甚少,生卒年不详,籍贯也有争议,一说安徽涡阳,一说河南鹿邑。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老子为什么称呼为老子,有以下几种说法:
老子的母亲怀老子用了九九八十一年的时间,才生下他。生下来就是一个白胡子老头,故名为“老子”这个说法是一种传奇的神化老子的美好而浪漫的用意。
另一种比较客观的解释:老子有名望的时候已经年逾花甲,白胡须一大把。人们以“老子”敬称比“老夫子”、“老先生”还要尊敬的称呼,全天下这样敬称的也就他一人!
老子为什么如此渊博?老子担任周朝收藏室的官员,有机会接触天下的书籍文献,他本人勤奋好学,悟性极高,博览群书,汲取了深厚的学养。
老子西去函谷关就再不知去向,只留下一个远去而永恒的背影让世人念想。他是有心不让任何人找到他,知道他的任何消息。只留下一部让世人受益匪浅的《道德经》,他做了他该做的,他觉得够了。伟大无须多言。
我们应该感谢函谷关的关令尹喜,是他恳切地进行挽留和请求老子留下一些箴言给其他人。当然老子也是愿意的,否则外人的恳求力量是不足够的。
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子的才思学养,洋洋洒洒五千言,深邃的哲思,透彻的说理,全文用韵文写成,朗朗上口,令人百读不厌,老子只用了三天时间!后人可以读一辈子。他的全部的智慧都贡献给了世人。他也拥有了不朽的生命。我们都以能目睹此书而深感幸运。我们会不由得想到,漫漫远古长河里又有多少像《道德经》这样的智慧之书淹没在历史的风烟之下永远的沉寂了呢!
因为《道德经》的珍贵,吸引无数哲人智士的瞩目和倾心。诸多的名家大儒费尽心血一生为《道德经》研读注解。今时今日《道德经》仍然熠熠生辉,闪烁着睿智迷人的光彩,以其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启迪和灌溉着渴望智慧的芸芸众生的心灵。
“道”是老子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包涵三种含义:
一种是作为宇宙之本源的“道”:宇宙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常态,却不会是永远的状态,它的混沌无形的状态就是它的道。
一种是作为自然之规律的“道”:生老病死,春夏秋冬,古往今来,都是自然规律,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这些都是正道。
一种是作为人事之法则的“道”:做正义的事情,种因得果。善有善报,这些都是正道。
三种含义,既有所区分又紧密联系;作为宇宙之本源的混沌无形的“道”,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后就体现为自然规律之道;而自然规律之道,在落实到人的社会生活中,就表现为人事之法则的到道;反过来说,作为人事之法则的道,又体现着自然规律之道;自然规律之道又反映着作为宇宙之本源的道。
有了宇宙万物有了天地,才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春夏秋冬,又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情感,就有了生老病死,就有了人的思想,人的准则,人的行为也就有了人的道。
人所有的行为又是为了符合自然之道,而自然之道又依附着宇宙的本源。
道体现着形而上的终极意义,又体现着形而下的现实意义。
在《老子》原文中,本来是写着“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为了避汉文帝刘恒之名,被他的后人改为“道可道非常道”
——未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