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洞天寻隐钟山纪丨从钟山洞到紫霞洞南京的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8/3
导言第三十一小洞天“钟山洞”是一处长期隐而不显的洞天。自唐代被纳入洞天福地体系后,钟山洞在唐宋时期稳定地处于道教知识图谱中。但彼时钟山笼罩着浓厚的佛教氛围,钟山洞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钟山洞真正开始扬名与明初南京城市政治地位的转变密切相关。明初传奇人物“紫霞真人”周颠、开国功臣刘基、高道刘渊然等人在紫霞洞及周边居留、活动的传说与事迹,使得紫霞洞从名称到叙事都被深深嵌入了明代政治话语。及至清代,紫霞洞之名逐渐取代源自洞天福地传统的“朱湖洞”,清中后期紫霞道院的建立加速了这一进程。此后以紫霞道院为核心的紫霞洞景观建设逐步展开,晚清紫霞道院道士刘一谷等已跻身南京文士和道坛交游圈的核心。钟山洞的新变基于民国年间中山陵修筑过程中所进行的改造,加之紫霞湖的建设,湖洞相依的地理结构使之成为消暑胜地。在南京现代城市旅游景观中,钟山洞一度占据了一席之地。一、钟山仙洞钟山位于南京城东侧,东西长约七公里,南北宽约三公里,山势略呈弧形,弧口朝南,是一座岩层向南倾斜,倾角较大的单面山。面积约二十平方千米。钟山的三座山峰并列似笔架,主峰北高峰海拔约.2米,东有小茅山(约米),西有天堡山(约米)。无论在宁镇山脉还是相邻的茅山山脉中,钟山主峰的海拔都较高。钟山北坡的坡度很陡,是由硬岩层构成的倾角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限制了景观开发。对近代钟山景观的分析发现,钟山南坡是历史景观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1]目前可知的主要洞窟也集中于南坡,名列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钟山洞(又名朱湖洞、紫霞洞等)即在其中。图1:民国年间地图所示紫霞洞、说法洞及明孝陵、中山陵相对位置[2]钟山洞在唐代已成为洞天福地的一员。在标志着洞天福地体系基本定型的《天地宫府图》当中,司马承祯(-)将钟山洞记为第三十一小洞天。“第三十一钟山洞,周回一百里,名曰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属龚真人治之。”[3]此后,道教典籍关于钟山洞的记载虽然在名称、排序等方面略有差异,但大体保持稳定。唐末五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钟山列为第三十二小洞天:“钟山,朱湖太生洞天,一百里,在润州上元县。”[4]北宋李思聪编撰的《洞渊集》记为:“第三十一,钟山,周回一百里,名朱湖太生之天,即马明生所治,在昇州上元县。”[5]宋潘自牧辑《记纂渊海》卷一百八十七仙道部二也称“马明先生所理,……云笈云龚真人治之”,宋陈元靓编《事林广记》前集卷六亦称“马明生所理”,与《天地宫府图》的记录出现治者的差异。这或许同道教内部的记载有关,如《元始上真众仙记》《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均称“马明生今在钟山”[6]。对该洞天神灵的记录亦出现于其他宋代道书当中。例如,南宋蒋叔舆编《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三十五《神位门》里,开列了三千多位道教神仙的名单,“钟山朱湖太生洞天仙官”列在左三班,逊于一、二班的神仙。[7]林灵真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也有类似的排序,称:“四百单五钟山朱湖大生”[8]。总体而言,唐宋时期对钟山洞道教内涵的阐释愈加丰富,洞天意涵与钟山所处的具象地理环境也愈发固着,形象的“朱湖洞”之名此后成为清代以前对钟山洞最常见的称呼,显示了这一时期洞天福地知识系统的有序传承与新变。唐宋间钟山洞在道教典籍中的地位虽已稳定,但是“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传统持续未衰,钟山的景观以佛教为主,对这一小洞天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