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神仙,只是一个非常遥远古老的传说。当年的秦始皇为了求得不老之药,便派徐福去东方仙山求取。世上的人没有不希望长生不老的。但可惜的是世人往往不得其法,不得其门。一个原因就是为名利所累。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往。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生蝇营狗苟,追名逐利,为谁辛苦为谁忙。其二则是虽然勘破了名利二字,却去从身外去寻找那长生不死的仙药。或者要么就是躲在深山老林中,支起个架子,安装个鼎炉,又是炼铅又是烧汞的,以为这样能练出个仙丹来。魏晋名士自风流。我看一点也不风流。整天吃五行散,把自己整得人不人鬼不鬼的。那么,这世上真有长生不死的仙药么。如果有,在哪里呢?还是红楼梦的好了歌说得好,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这是勘破了名利,名利都勘破不了,如何去求取那不老仙药。本章前几句就是说得这个意思。名利得失都是大病。其实那不老仙药人人都有,就在自家身上。所谓处圣不增,处凡不减。人人皆可求而得之。悟真篇云人人自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把抛。甘露降时天地合,黄芽生处坎离交。井蛙应谓无龙窟,篱鷃争知有凤巢。丹熟自然金满屋,何须寻草学烧茅。这段诗歌便是说得这个道理。长生药就在自家身上。不仅仅是道家,儒家也有这个含义。儒家讲仁。为何讲仁,世人多有不知,以为是儒家孔子硬造的一个词。岂不知这个仁便是那长生的种子。就看人愿不愿意去呵护温养灌溉这颗种子,让它慢慢长大不。仁就是知止,就是那个至善。善心养得越大,心便越是平和。心气越是平和,便越容易接近于道。可惜世人一生不知此理,更遑论那些整天污蔑歪曲儒家学说的人了。不是蠢就是坏。名利勘破了,还要懂得知止的道理。道家的知止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和儒家的知止实际上殊途同归。这个止就是那个大本,就是太极,就是无,也叫道。致虚极守静笃乃求长生不老药第一步也。易经河图公理言,静极则阳生。这个阳便是那个真阳。若是用这个真阳去化那个离心。则那个离心便会返回乾心。一棵不老之药的种子由是成矣。所谓坎离交也。易经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卦序中,有个坤卦。这个坤卦便是致虚极。而坤卦后面的地雷复便是一点真阳在静极中而生。知止不殆就是这个道理。静极则一阳复生。复生则循环下去,循环不息自然无穷无尽所谓不殆也。岂不是长生之道乎。事实上,人的寿命到了六十四岁,身体那一阳便不再产生了。此后寿命便是完全依靠肉体之机理而延续。若是人明乎知止之道,即使象儒家那样,让仁心长大点,心中和气多点,依然可以让身体中一阳复生。世上长寿的人除了因果关系,无一不是心气平和,知足知止之人。可惜世人多是不知足而求辱之辈。为了名利,低声下气,委曲求全,连知足都做不到,更何谈知止哉。知止不殆,其虚言哉,乃是圣人要人明道修道之苦心也。不然为何言名利皆是大病之字句。可谓用心良苦。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