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政闷闷,其民淳淳。(思维的管理只在道内,民众就淳朴良善。"闷闷"把思维严严地关闭在道,只作"有无"。"民"也指德和"非德",民可以从这种民变成那种民。"闷闷"的果效就是保守在德,或从"非德"返回德,变淳朴,从"非德"这个民变成德这个民。这样,幼儿园老师给孩子扎针恐吓的事就没有了。"闷闷"就是心在道在"有无",得美好的心境。在美好的心境下做美丽的事,一定不会扎针眼。"其政闷闷"就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德,建设德)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思维的管理过细过严,专门寻找问题,注重问题,纠正问题,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而不是集中在德,这样民众的问题会更多。"缺缺"就是"非德",就是缺点问题很多,就是离开自然状态进入了非自然状态,进入了"祸"。当年朱熹给学生写了很多很细的规则,训练学生像机器人一样,只要输入信息就可以成为好学生。结果南宋很快灭亡,后来王阳明切夜思索创心学完全否定了程朱理学)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啊福倚靠着,福啊祸潜伏着。就是说福是因为思维,祸也是因为思维,思维让人福,也让人祸。祸害伴随,思维是关键,纵欲禁欲都不对。好吃,吃得开心,吃多了肚子疼,这就是"福兮祸所伏"。肚子疼,放下筷子就不吃了,这就是"祸兮福所倚"。德有德的作用,"非德"有"非德"的作用。"非德"不好,但有作用。但是对于"非德"的态度应该是不用,不试,不进入,保守在德,这才是健康法则,不能总是肚子疼了才停止吃)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谁行动于祸福的祸?是因为人的思维无道。"知"即知于行。"极"就是"祸",就是"非德"。"无正"就是无道,没有止于一。人心昏迷,常处在吃痛肚子的状态,处在心情不好的状态,生气凶狠是常事,这就是思维不醒,没有止于一)
正复为奇,(思维在道内,止之于一,但又重新变为在道外。"正"即道,即止于一,"奇"即思维异常,非经常性发生,不止于一,即"非德"。意思是本来人的思维应该在道在德,止于一,却转而离开道,思维奇异,在"非德")
善复为妖。(德重新变为"非德",良善重新变为凶恶。"正"是"善","奇"是"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思维迷失方向,已经固定在"非德"好久了,凶残里过日子,没有爱)
所以圣人
方而不割,(所以圣人的思维方德而不割"非德"。"方"就是四方四角,彻底完全地建立德。"不割"就是不割除"非德"。比如多吃会肚疼,但是可以及时放筷子不进入疼。不能割除人与生俱来的疼感,因为疼感对人很重要,是提醒人已经吃饱的最后一道防线)
廉而不刿,(堂屋与侧屋为一整体,即"廉","不刿"就是不把堂屋与侧屋切开。意思是德与"非德"不切开,吃饭容易吃到肚痛,不能切去痛,不能没有痛的提醒)
直而不肆,(直接建德达德,率直,简单,干脆忠于道,从道、"有无"、美好的心境到包容公义的思维是一条直线,顺自然而完成,而不去肆虐、肆意、挑动"非德",以烂为烂,在丑恶里过生活)
光而不耀。(德若台灯发光发亮而不让"非德"耀出光来引人注意。就是说不要老是点人的错,让错明显耀目,让人定睛于错,而不能集中精力建设德,建设自己和他人心中的美好的心境)
所以
对于"非德"的态度是:不割,不刿,不肆,不耀。
对于德的态度是:方,廉,直,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