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木心为什么说道德经不能浅读,不然会变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12/6
《道德经》是中华的千古名著,它的篇幅不长,不算标点符号只有多字,甚至比不网文的长度。但它的内容高度凝练,包含着深邃的思想,短短的篇幅,让人们悟出了几百万字也说不完的东西,这就是《道德经》的魅力所在。在《文学回忆录》一书中,著名作家木心说,世界上的书可分两大类:一类宜深读,一类宜浅读。木心说:《道德经》要深读,浅读只会讲谋略,老奸巨滑,深读会炼成思想上的内家功夫。《离骚》宜浅读,只读到文字的唯美就很好,再深入下去,就是爱国、殉情。”为什么《道德经》浅读就会成为阴谋家?这就是一个读书层次的问题。如同鲁迅的小说,中学时为应付考试而读,没有什么感觉;等到进入社会之后,才发现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比如孔乙己、祥林嫂、闰土都在身边,感悟就深了。再如《红楼梦》,用不同的层次解读,可以悟出不同的道理。《道德经》也一样,有“浅读”和“深度”的区别,如同佛教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之分。比如看到《道德经》中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很多人就认为老子是一个主张权谋的阴谋家。这就是“浅读”带来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由于《道德经》各章独立成篇,前后没有逻辑联系,所以,其中的思想,不能通过只言片语来获取,而要将全书当成一个整体来理解,这样才能慢慢领悟其中的思想。实际上,老子是反对阴谋的。比如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春秋战国时期圣人辈出,多少人假借圣人之名,图个人之私。老子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只有废除了那些浮于表面的仁义道德,才会有真正的智慧。老子所主张的“道”到底是什么?首先应该是“自然之道”。人是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人的一切行为都不能超出“自然”,人只能顺应自然,才能长久于天地,这是《道德经》贯穿全书的观点。在《道德经》中反复提到与“自然”相关的表述。如:第17章中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19章中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25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不仅不主张阴谋,相反,他认为,只有抛弃阴谋,用一颗真心去拥抱世界,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第5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上天对待万物没有私心,是一视同仁的,不管你美或丑,穷或富,最终都会从起点回到终点。自然之道,才是最高的法则。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人的心灵,本是一张白纸,一轮明月,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沾染了太多世俗的尘埃,让人越来越脱离本性。老子的主张便是让人多接近自然,明白世界万物的道理,以此清除心灵的云翳和灰尘,让内心回归纯粹,回到“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的状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奔波,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忙于办公室政治,时刻计算着自己的各种得与失,内心越来越压抑与痛苦。如果我们将《道德经》当权谋来看,就会整日忙于勾心斗角,会让自己活得越来越累。如果从《道德经》中学到顺应自然的处世之道,保持一颗孩子般纯粹的心,你就能坦然地面对生活,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中,你便能找到生命的真谛,体悟到人生的乐趣。所以,多读《道德经》,就不会认为老子是一位权谋家,而是一位通过“天之道”来思考“人之道”的思想家。如同全书最后一句话所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8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